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相关因素包括婴幼儿自身口腔环境、免疫系统特点,喂养中奶瓶奶嘴消毒、母亲乳头卫生问题,疾病及药物方面长期用抗生索、类固醇激素或患其他病,环境里口腔卫生不良、接触感染源等,家长要注意相关卫生,儿童有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婴幼儿自身因素:
口腔环境特点:婴幼儿的口腔黏膜相对娇嫩,且口腔内的酸碱度等环境因素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滋生。婴儿的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上皮细胞更新快,在哺乳等过程中容易受到轻微损伤,为白色念珠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例如,母乳喂养时,如果母亲的乳头清洁不彻底,就可能成为白色念珠菌的传播源,通过哺乳传递给婴儿,引发鹅口疮。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白色念珠菌的抵抗力较弱。这个阶段的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逐渐减少,而自身免疫系统尚不能有效地抵御白色念珠菌的感染。
喂养相关因素: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如果婴儿使用的奶瓶、奶嘴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残留的白色念珠菌就会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婴儿使用后容易感染鹅口疮。例如,奶瓶和奶嘴在清洗后如果没有进行高温消毒,白色念珠菌可以在上面存活并大量繁殖,当婴儿再次使用时,就会被感染。
母乳喂养时母亲乳头卫生问题:母亲的乳头如果不清洁,乳头表面可能残留白色念珠菌,在哺乳过程中传染给婴儿。比如母亲在哺乳前没有用清水清洗乳头,就可能导致婴儿感染鹅口疮。
疾病及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一些儿童如果因为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使得白色念珠菌大量增殖。例如,患有某些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儿童,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口腔内原本抑制白色念珠菌的有益菌群受到抑制,白色念珠菌就会趁机大量生长繁殖引发鹅口疮。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的儿童,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患儿,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也容易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鹅口疮。
其他疾病影响: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儿童,如营养不良、腹泻、肺炎等,身体抵抗力下降,也容易继发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鹅口疮。例如,营养不良的儿童,由于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铁等,会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降低口腔黏膜的抵抗力,从而增加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风险。
环境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如果儿童口腔清洁不当,食物残渣容易在口腔内残留,为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繁殖。比如儿童在进食后没有及时漱口,口腔内残留的奶渍或食物残渣会成为白色念珠菌的培养基,导致鹅口疮的发生。
接触感染源:儿童如果接触到患有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如家庭成员中有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情况,通过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玩具等,可能会被传染上白色念珠菌,引发鹅口疮。例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亲吻婴儿,或者共用毛巾等,都可能将白色念珠菌传播给婴儿。
对于婴幼儿来说,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持婴儿口腔的清洁卫生,哺乳前后母亲要清洁乳头,奶瓶、奶嘴要定期严格消毒。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儿童,要密切关注口腔情况,必要时采取预防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措施。如果儿童出现口腔内有白色斑膜等疑似鹅口疮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