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分期含潜伏期、前驱期、水疱期、溃疡期、恢复期,症状有突发高热、咽痛、咽部现疱疹或溃疡,治疗包括对症支持退热、缓解咽痛、隔离休息,病毒多为自限性通常无需常规抗病毒药,重症或免疫缺陷者可在医生评估下用抗病毒药,儿童需注意口腔护理等,免疫力低下人群要加强病情监测必要时住院治疗并控制基础疾病。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分期
1.潜伏期:此阶段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病毒在体内开始复制但尚未引发可察觉的身体反应,一般持续1~2天,此期病毒具有传染性但不易被察觉。
2.前驱期:患者可出现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持续时间约1~2天,此阶段咽部开始出现病理变化但外观可能无明显疱疹表现。
3.水疱期:咽部黏膜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约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及舌部等部位,此期患者咽痛症状逐渐明显,体温可能持续或波动。
4.溃疡期:水疱破溃后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充血,此期咽痛加剧,患者可能因吞咽疼痛而影响进食,体温仍可能处于发热状态或开始逐渐下降。
5.恢复期:溃疡逐渐愈合,体温恢复正常,咽痛等症状明显缓解,一般整个病程持续1周左右,但免疫力较低的患者病程可能稍有延长。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
1.发热: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8℃以上,部分患儿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2~4天,少数患儿可能发热时间稍长。
2.咽痛:是主要症状之一,患儿常因咽部疼痛而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主诉咽部剧烈疼痛,影响正常吞咽功能。
3.咽部疱疹或溃疡:检查可见咽部黏膜出现灰白色疱疹,随后破溃形成溃疡,疱疹主要分布在扁桃体、软腭、悬雍垂等部位,具有特征性。
三、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
1.对症支持治疗:
退热:对于体温≥38.5℃且伴有不适症状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需遵循儿科用药安全原则,优先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但需注意避免低龄儿童滥用不适合的退热药物。
缓解咽痛:可让患者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减轻吞咽时的疼痛刺激。
2.隔离休息: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患者需隔离休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尤其是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
3.抗病毒治疗:目前对于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多为柯萨奇病毒A组,一般为自限性疾病,通常无需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但对于重症患者或免疫缺陷患者,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适当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等,但需严格遵循适应证和用药规范)。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口腔护理,可用生理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同时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抽搐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的患者,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需加强病情监测,必要时住院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