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相关因素包括:老年人因皮肤汗腺萎缩、体温调节中枢敏感性降低易中暑,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易中暑;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泵血功能受限影响散热易中暑,内分泌疾病患者因基础代谢率高产热多易中暑;长期处于空调环境者突遇闷热因皮肤血管不能迅速扩张散热易中暑;汗腺功能异常者因汗腺分泌少难散热易中暑;平时饮水不足或电解质摄入少者因出汗致水分电解质丢失影响体温调节易中暑。特殊人群需注意:老年人尽量避闷热时段外出,需出携带防暑物品;儿童闷热天减少户外活动,室内用风扇空调并保证水分摄入;有基础疾病者积极控病情,穿透气衣带防暑药关注身体;汗腺功能异常者避高温闷热环境,必处则采特殊防暑措施。
一、体温调节功能缺陷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皮肤汗腺逐渐萎缩,出汗能力减弱,体温调节中枢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在闷热环境中,身体难以通过出汗有效散热,从而容易出现中暑情况。例如,研究表明老年人皮肤汗腺数量较年轻人减少约30%-50%,导致散热效率大幅下降。
2.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当处于闷热环境时,其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不足以应对环境温度的变化,使得体温容易迅速升高,引发中暑。
二、基础疾病影响
1.心血管疾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等)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受限,血液循环不畅,影响了热量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体表进行散热的过程。在闷热环境下,身体需要更强的散热来维持体温平衡,但心血管功能异常阻碍了这一过程,易导致中暑。
2.内分泌疾病患者: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基础代谢率明显高于常人,产热增多。在闷热环境中,身体产热大于散热,体温难以维持在正常范围,容易发生中暑。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可较正常人群高出20%-50%,产热显著增加。
三、环境适应不良
长期处于空调环境或温度相对恒定环境中的人,皮肤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当突然暴露于闷热环境时,皮肤血管不能迅速扩张以增加体表的血流量来散热,导致散热途径受阻,从而容易出现中暑现象。比如,长期在空调房工作的人,突然走到室外闷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调节跟不上环境变化,就易引发中暑。
四、汗腺功能异常
某些疾病导致汗腺功能障碍,如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患者,汗腺分泌减少或无分泌,无法通过出汗来散发体内热量。在稍微闷热的环境下,就会因为散热困难而发生中暑。例如,这类患者的汗腺数量和功能存在先天性缺陷,散热机制严重受损。
五、水分电解质失衡
平时饮水不足或电解质摄入较少的人,在闷热环境中出汗增多,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当机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时,会进一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使得体温调节失衡,增加中暑的发生风险。比如,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会使身体的散热和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在闷热时段外出,若需外出可选择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段,并携带遮阳帽、扇子等防暑物品;儿童在闷热天气要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室内可适当使用风扇或空调调节温度,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基础疾病者要积极控制病情,出门时穿着透气衣物,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等,但需遵医嘱使用,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并随时关注自身身体状况;汗腺功能异常者要尽量避开高温闷热环境,若必须处于此类环境中,需采取特殊的防暑措施,如穿戴具有良好散热功能的衣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