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急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典型症状分发热期和出疹期:发热期突发高热、全身症状轻微、血常规异常;出疹期热退疹出,皮疹有特定特点且可能伴短暂烦躁。该病需与麻疹、风疹、川崎病、药物过敏等疾病鉴别。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及免疫缺陷患儿需加强护理。家庭护理要点包括发热期保持通风、宽松衣着、多饮水等,出疹期剪短指甲防抓挠,饮食发热期易消化、出疹期渐恢复正常。就医指征为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发热伴严重症状、皮疹异常等。预防建议包括无特异性疫苗但可通过常规疫苗接种减少混淆性疾病,日常需避免与急性发热期患儿密切接触、勤洗手、保持家庭环境清洁。虽为自限性疾病,但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症状加重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一、婴幼儿急疹的典型症状
婴幼儿急疹(又称幼儿急疹或第六病)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或7型(HHV-7)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其典型症状可分为发热期和出疹期两个阶段:
1.发热期症状
(1)突发高热:体温常达39℃~40℃,持续3~5天,患儿精神状态可能正常或轻微烦躁。
(2)全身症状轻微:多数患儿无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但可能伴有轻度腹泻或食欲减退。
(3)血常规异常:发热初期白细胞计数可能降低,以淋巴细胞为主,但此项检查非确诊依据。
2.出疹期症状
(1)热退疹出:体温骤降后12~24小时内出现皮疹,是该病的核心特征。
(2)皮疹特点:呈粉红色或玫瑰色斑丘疹,直径2~5毫米,主要分布于躯干、颈部及四肢近端,面部较少,按压可褪色,持续1~2天后自行消退,不留色素沉着或脱屑。
(3)伴随症状:皮疹出现后,患儿可能因皮肤瘙痒出现短暂烦躁,但整体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二、需与急疹鉴别的其他疾病
1.麻疹:出疹前3~4天有发热、咳嗽、结膜炎等前驱症状,皮疹自耳后、面部向下蔓延,口腔可见柯氏斑。
2.风疹:发热后1~2天出疹,皮疹细小、淡红色,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明显。
3.川崎病:持续发热≥5天,伴结膜充血、口唇干裂、草莓舌、手足硬肿及颈部淋巴结肿大,需警惕心血管并发症。
4.药物过敏:近期有用药史,皮疹形态多样,可能伴瘙痒、水肿,停药后症状可缓解。
三、特殊人群的护理与注意事项
1.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避免因高热导致脱水或代谢紊乱,建议每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2.免疫缺陷患儿:若发热持续超过5天或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并发症。
3.家庭护理要点:
(1)发热期:保持室内通风,衣着宽松,鼓励多饮水,可温水擦浴降温(避免酒精擦浴)。
(2)出疹期: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抓挠,皮疹无需特殊处理,避免使用激素类药膏。
(3)饮食调整:发热期间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如米粥、烂面条,出疹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四、就医指征与预防建议
1.需立即就医的情况:
(1)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发热(体温≥38℃)。
(2)发热伴抽搐、意识改变、持续呕吐或呼吸困难。
(3)皮疹呈紫红色、出血性或伴有水疱。
2.预防建议:
(1)疫苗:目前无特异性疫苗,但可通过常规疫苗接种(如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减少混淆性疾病的发生。
(2)日常防护:避免与急性发热期患儿密切接触,勤洗手,保持家庭环境清洁。
婴幼儿急疹虽为自限性疾病,但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对特殊体质患儿需加强护理。若出现症状加重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