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的症状包括前驱症状、发作时症状和发作后症状。前驱症状有面色苍白、出汗、头晕、恶心等;发作时症状有意识丧失、跌倒、血压下降心率变化、呼吸改变等;发作后症状有意识恢复、乏力、头痛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各症状表现上有差异,且有基础疾病人群症状可能更复杂或受基础疾病影响。
1.前驱症状
面色苍白:这是较为常见的前驱表现,由于晕厥发生前血压下降等循环系统变化,导致面部血液循环相对不足,使面色呈现苍白状态。对于儿童来说,若长时间站立后出现面色逐渐苍白,需警惕可能发生晕厥;老年人本身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在一些诱因下出现面色苍白的前驱表现。
出汗: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出汗症状,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晕厥发生前都可能出现全身或局部出汗情况,比如额头、手心等部位出汗增多。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这种前驱出汗症状,因为身体处于相对疲劳状态,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头晕:患者会感觉头部昏沉、眩晕,视物可能有模糊感。不同年龄段人群头晕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为“头不舒服”,老年人可能会觉得站立或行走时头晕加重,这与老年人平衡功能和脑部供血调节功能下降有关。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若血压控制不稳定,更容易在血压波动时出现头晕的前驱症状。
恶心:部分患者在晕厥前会有恶心感,可能伴有上腹部不适。对于女性在月经期间若发生晕厥,可能会在晕厥前出现恶心症状,这与月经期间身体激素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长期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也更容易在晕厥前出现恶心表现。
2.发作时症状
意识丧失:这是晕厥发作时最典型的表现,患者会突然失去对自身的控制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儿童发生意识丧失时,可能伴有肢体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身体软倒;老年人意识丧失后倒地,由于骨骼肌肉力量相对减弱,倒地时可能更容易受伤,且意识恢复相对较慢。有脑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意识丧失的风险更高,且意识丧失的表现可能与基础疾病有关。
跌倒:因为意识丧失,患者会失去平衡而跌倒。儿童跌倒时由于身体柔韧性相对较好,可能受伤程度相对较轻,但仍需注意保护头部;老年人跌倒后发生骨折等严重损伤的风险大大增加,所以对于老年晕厥患者,要特别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防护,防止跌倒后造成二次伤害。有骨质疏松病史的老年人,跌倒后骨折的可能性更大。
血压下降、心率变化:发作时血压会明显下降,心率可能会增快后又减慢。年轻人在运动后发生晕厥时,心率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增快后减慢的变化;老年人本身心率调节功能下降,在晕厥发作时心率变化可能没有年轻人那么典型,但同样会有血压和心率的异常改变。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其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可能会更加显著且复杂。
呼吸改变:呼吸可能会变得浅快或减慢。儿童晕厥发作时呼吸改变可能相对更迅速,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呼吸改变可能表现得相对不那么剧烈但同样存在异常。有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晕厥发作时的呼吸改变可能会受到基础肺部疾病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3.发作后症状
意识恢复:患者逐渐恢复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儿童意识恢复后可能会哭闹、表现出不适;老年人意识恢复后可能会有一段身体虚弱、乏力的状态,需要较长时间来恢复体力和精神状态。有脑供血不足病史的患者,意识恢复后可能仍会有头晕等不适症状持续一段时间。
乏力:发作后多数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四肢酸软。年轻人可能在休息一段时间后乏力症状较快缓解;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乏力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长期体力不支、缺乏锻炼的人群,发作后乏力症状可能更明显。
头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症状,可能是由于脑部短暂缺血缺氧后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儿童头痛表述可能不太准确,可能会用哭闹来表达头部不适;老年人头痛可能与本身存在的脑血管基础疾病有关,如脑动脉硬化等,晕厥后头痛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或引发新的不适。有偏头痛病史的患者,晕厥后头痛发作的可能性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