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和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多见于儿童,起病急有前驱症状,皮疹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先有局部感觉异常,后沿神经走行带状分布皮疹,有后遗神经痛可能。发病机制分别是病毒血症致水痘皮疹、潜伏病毒激活致带状疱疹症状。预防上水痘可接种疫苗、接触后用免疫球蛋白,带状疱疹50岁及以上可接种疫苗;治疗上水痘对症及抗病毒,带状疱疹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密切观察水痘并发症,老年人后遗神经痛风险高,免疫抑制人群病情更重需积极治疗。
临床表现方面
水痘:
多见于儿童,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然后蔓延至面部、四肢,呈向心性分布。皮疹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混浊,1-3天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痂脱后一般不留瘢痕。水痘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带状疱疹:
多见于成人,尤其是免疫力较低者,一般先有局部皮肤感觉异常,如疼痛、灼热感等,1-3天后出现红斑,进而出现成簇的丘疹、水疱,沿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多发生在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水疱疱壁紧张,内容物澄清,数日后水疱干涸结痂,脱痂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部分患者会遗留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发病机制方面
水痘:
病毒经呼吸道黏膜或结膜侵入人体后,在局部淋巴结复制,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主要是皮肤和黏膜,在这些部位大量增殖引起病变,从而出现皮疹等一系列水痘的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
当人体首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如创伤、感染、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沿着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在皮肤内大量复制,引起神经节炎和皮肤的炎症、坏死,从而出现带状疱疹的相应症状。
治疗与预防方面
预防:
水痘: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对于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尤其是接触水痘患者的高危人群,可在接触后72小时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水痘患者需要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其污染物、用具等应暴晒或煮沸消毒。
带状疱疹:
对于50岁及以上人群,可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来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恶性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要注意避免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减少感染风险。
治疗:
水痘:
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给予退热药物,皮肤瘙痒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新生儿水痘、播散性水痘等情况,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进行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带状疱疹:
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一般应在皮疹出现72小时内开始使用。同时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给予止痛药物对症处理。对于老年患者或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以更好地监测病情和进行综合治疗。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
儿童患水痘时,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需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如是否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抽搐等严重情况,因为儿童水痘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等并发症。而儿童患带状疱疹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对疼痛的耐受和表达能力等问题,需要更细心的护理和观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神经痛等问题。
老年人:
老年人患带状疱疹时,发生后遗神经痛的风险较高,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时间较长。老年人免疫力较低,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同时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免疫抑制人群:
如器官移植患者、艾滋病患者等,患水痘或带状疱疹时病情往往更严重,病程更长,治疗上需要更加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并且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这类人群的免疫系统功能差,感染后容易导致病情恶化,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