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脾胃虚弱会出现多种症状,消化系统方面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或便秘;生长发育相关方面有体型消瘦、面色萎黄;其他方面有精神状态不佳、自汗盗汗等,且不同年龄小孩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一、消化系统症状
1.食欲不振
小孩脾胃虚弱时,消化功能减弱,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下降。表现为对食物缺乏兴趣,食量明显减少。从生理机制来看,脾胃是运化食物的重要器官,脾胃虚弱会影响其正常的运化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缓,消化液分泌不足等,进而使小孩不想进食。例如,临床研究发现,脾胃虚弱的儿童相较于脾胃功能正常的儿童,每餐的进食量平均减少约20%-30%。
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孩,婴儿可能表现为奶量摄入减少,幼儿及儿童则表现为对主食、蔬菜、肉类等食物的兴趣降低。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小孩平时进食不规律、挑食偏食等,更容易出现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
2.腹胀
脾胃虚弱会使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延长,不能及时被消化吸收,从而产生气体积聚,引起腹胀。小孩可能会出现腹部膨隆,用手触摸腹部有胀满感。从消化过程分析,脾胃虚弱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导致气滞食积,进而出现腹胀症状。有研究显示,约60%的脾胃虚弱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情况,且腹胀在进食后可能会加重。
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因为腹胀会引起腹部不适;较大的儿童可能会主诉腹部胀满、不舒服。生活方式上,如果小孩过多食用生冷、油腻食物,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诱发腹胀。
3.大便异常
大便稀溏: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湿下注肠道,导致大便稀溏,质地较稀,甚至呈水样。例如,有的小孩大便每天次数增多,可达3-5次,粪便不成形。这是因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不能将水谷精微正常传输和代谢,水湿与糟粕混杂而下。临床观察发现,约70%的脾胃虚弱儿童存在大便稀溏的情况。
便秘:部分脾胃虚弱的小孩也可能出现便秘症状。这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肠道推动无力,肠道津液不足等原因引起。虽然相对大便稀溏来说比例较低,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存在。比如有些小孩2-3天甚至更长时间才排便一次,大便干结难解。
二、生长发育相关症状
1.体型消瘦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影响小孩的生长发育。长期脾胃虚弱的小孩,由于不能充分摄取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会出现体型消瘦的情况。从营养代谢角度看,脾胃不能正常运化,导致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使得小孩体重增长缓慢,身高也可能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研究表明,脾胃虚弱的儿童体重均值比正常儿童低约10%-15%。
不同年龄的小孩表现有所不同,婴儿期可能体重增长不达标,幼儿及儿童期则表现为身材相对矮小、瘦弱。生活方式中,喂养不当是导致小孩脾胃虚弱进而体型消瘦的常见原因,如过早添加辅食、喂养量过多或过少等。
2.面色萎黄
脾胃虚弱影响气血的生成,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就会出现面色萎黄的表现。小孩的面色失去红润光泽,呈现出萎黄的色调。从中医理论来说,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本,胃主受纳,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充足,面色红润;脾胃虚弱则气血生成不足,面色失于滋养而萎黄。临床观察发现,约80%的脾胃虚弱儿童存在面色萎黄的症状。
年龄较小的小孩可能通过家长观察面色来发现异常,较大的儿童自己也可能会描述面色不好看等情况。生活中,如果小孩脾胃虚弱持续时间较长,面色萎黄的表现会更加明显。
三、其他症状
1.精神状态不佳
脾胃虚弱的小孩由于身体不适,营养吸收不良,往往会出现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表现为精神萎靡、疲倦乏力,不像正常小孩那样活泼好动。从身体能量供应角度分析,脾胃虚弱导致身体获取能量不足,大脑等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就会出现精神欠佳的表现。研究发现,约75%的脾胃虚弱儿童存在精神状态不佳的现象。
不同年龄的小孩表现有所差异,婴儿可能表现为不爱玩耍、嗜睡;幼儿及儿童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等。生活方式中,缺乏足够的运动、睡眠质量差等也可能加重脾胃虚弱儿童的精神状态不佳情况。
2.自汗、盗汗
脾胃虚弱会导致小孩的体质虚弱,气不固摄。在白天活动时容易自汗,即稍微活动或安静状态下就会出汗;夜间睡眠时则可能出现盗汗,即入睡后出汗,醒来后汗止。从中医角度看,脾主肌肉四肢,又主运化,脾胃虚弱则气的生成和固摄功能失常,导致汗液异常外泄。临床统计显示,约50%的脾胃虚弱儿童存在自汗或盗汗的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孩,婴儿期自汗、盗汗可能表现为头部多汗,睡眠时头部汗湿较多;幼儿及儿童期则可能全身出汗,夜间盗汗较为明显。生活方式上,穿衣不合适、室温不适等可能会影响小孩自汗、盗汗的表现,同时也与脾胃虚弱的病情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