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性晕厥是因自主神经调节失常致血压和心率突变、脑供血不足引发的晕厥,常见类型有血管迷走性、颈动脉窦、情境性晕厥,有前驱症状、发作及恢复后表现,诊断靠病史、体格及辅助检查,需与心源性、脑源性晕厥鉴别,治疗包括一般处理、病因及药物治疗,预防要调整生活方式、针对特定类型预防,儿童及女性有其特殊注意事项。
一、常见类型及机制
1.血管迷走性晕厥
机制:多由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等诱因引起。当受到这些刺激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神经体液反应。例如,迷走神经张力突然增加,导致心脏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减慢,同时外周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使得血压下降,脑部灌注压降低,从而引发晕厥。研究表明,血管迷走性晕厥约占所有反射性晕厥的90%,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较为常见,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发生,这可能与女性的自主神经调节特点以及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时间站立、空腹等情况可能增加其发生风险,有相关研究显示,长时间站立时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积,通过神经反射可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
2.颈动脉窦晕厥
机制:颈动脉窦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对压力变化敏感。当颈部突然转动、衣领过紧压迫颈动脉窦、颈动脉窦受到局部病变(如肿瘤、炎症等)刺激时,会引起颈动脉窦反射亢进,导致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进而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晕厥。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颈动脉窦晕厥,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窦的敏感性可能增加,且老年人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影响颈动脉窦的正常功能。在生活方式上,颈部突然的剧烈动作,如快速转头等,容易诱发该型晕厥。
3.情境性晕厥
机制:与特定的情境相关,例如咳嗽、排尿、吞咽、排便等。以咳嗽性晕厥为例,剧烈咳嗽时胸腔内压力急剧升高,阻碍静脉回流,心输出量减少,同时咳嗽还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脑部缺血而发生晕厥;排尿性晕厥多见于男性,一般发生在夜间起床排尿时,可能是因为排尿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突然起床导致体位变化,血压调节不及时等因素,使得脑部供血不足引发晕厥;吞咽性晕厥则与吞咽动作引起的神经反射有关,吞咽时刺激咽部神经,通过神经传导引起心率和血压的改变,导致脑供血不足。
二、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在晕厥发生前,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恶心、腹部不适等前驱症状。这些症状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提示自主神经调节可能出现了异常。例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前驱症状出现时,患者会感觉身体不适,这是因为此时体内的神经体液调节正在起变化,外周血管开始扩张,心率开始改变等。
2.晕厥发作: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数秒至数分钟。发作时患者摔倒,可伴有肢体抽搐、尿失禁等表现,但一般很快自行恢复。在意识丧失期间,由于脑部供血中断,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暂时受到影响,出现相应的表现。
3.恢复后表现:患者恢复后可能会有乏力、嗜睡等表现,一般经过短时间休息可逐渐缓解。恢复过程中,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自主神经功能也逐步调整到平衡状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晕厥发作的诱因、前驱症状、发作时的表现以及恢复后的情况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在特定情境下发生晕厥,如是否在站立过久、情绪激动后发生等。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生命体征检查,如血压、心率等,还可能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等。例如检查颈动脉窦区是否有异常,按压颈动脉窦时观察患者反应等。
辅助检查:可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心率和心律情况,看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异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可长时间记录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短暂的心律失常;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常用辅助检查方法,通过改变体位和药物激发等方式诱发晕厥,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
2.鉴别诊断
心源性晕厥:由心脏疾病引起,如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源性晕厥发作时心电图多有明显异常,且病情相对更严重,可能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心脏相关症状,与反射性晕厥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进行鉴别。例如心肌梗死患者除了晕厥外,还会有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有ST-T改变等特征性表现。
脑源性晕厥:由脑部血管病变引起,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脑出血等。脑源性晕厥多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部病变,与反射性晕厥不同。例如脑梗死患者通过头颅MRI可发现脑部梗死病灶,伴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处理:当患者发生晕厥时,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松开紧身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反射性晕厥进行病因治疗。例如血管迷走性晕厥,避免诱因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如避免长时间站立、避免情绪过度激动等;对于颈动脉窦晕厥,应避免颈部的不良刺激,如选择合适的衣领,避免快速转头等;情境性晕厥则针对特定情境进行预防,如咳嗽性晕厥患者应积极治疗呼吸道疾病,减少咳嗽发作等。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使用药物辅助治疗,但需谨慎。例如对于频繁发作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但药物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避免空腹,适量饮水,以维持血容量稳定。在体位变化时要缓慢,如从卧位到坐位、坐位到站位时应缓慢进行,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血压波动。
针对特定类型的预防:颈动脉窦晕厥患者应注意颈部保护,选择合适的颈部支撑,避免颈部受压或突然的剧烈动作。情境性晕厥患者应针对特定情境进行预防,如排尿性晕厥患者夜间起床排尿时要注意动作缓慢,咳嗽性晕厥患者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减少咳嗽发作。
对于儿童患者,反射性晕厥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也需重视。儿童发生晕厥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头部受伤等情况。在生活方式上要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更要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晕厥的情况。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自主神经调节可能会发生变化,相对更易发生反射性晕厥,应注意自身身体状况的监测,避免在特殊时期处于可能诱发晕厥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