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前驱期有多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及局部异样感觉且不同人群表现有别,兴奋期有极度恐惧伴恐水恐风、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麻痹期是兴奋期后肌肉痉挛停止转为弛缓性瘫痪及呼吸循环衰竭等。
一、前驱期表现
狂犬病前驱期一般持续1~4天,此阶段多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低热(体温可在37.5~38.5℃)、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类似普通感冒。部分患者被咬伤部位(如手部、腿部等)出现异样感觉,如痒、痛、麻、蚁走感等,这是由于病毒在局部神经末梢繁殖刺激所致,此为狂犬病独特的局部感觉异常表现,需高度警惕。儿童在此阶段可能因表达能力受限,家长需留意其伤口周围是否有异常反应及全身是否有非特异不适;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前驱期症状可能被基础病症状掩盖,需结合明确的狂犬病暴露史综合判断。
二、兴奋期表现
1.恐水与恐风:此期突出特征为极度恐惧,尤以恐水最为典型。患者虽口渴但不敢饮水,见水、听到流水声或提及饮水时,可引起咽喉肌强烈痉挛。恐风也较常见,微风、吹风等刺激可引发咽喉肌痉挛发作。
2.精神症状:患者可出现幻听、幻视,表现为看到恐怖场景、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等;还可出现躁动不安,情绪剧烈波动,如突然暴怒、攻击性行为等。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较为常见,患者大汗淋漓;唾液分泌增多,出现流涎现象,难以自行控制。同时可伴有吞咽困难,因咽喉肌痉挛导致无法正常吞咽食物或口水。
三、麻痹期表现
兴奋期过后,患者逐渐进入麻痹期,此期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6~18小时。患者肌肉痉挛停止,转为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多见,可出现肢体无力、活动障碍等。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呼吸肌、吞咽肌瘫痪,导致呼吸微弱、不规则,循环衰竭,最终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儿童在麻痹期可能表现为肌肉张力下降、肢体活动减少等,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老年人麻痹期因身体机能衰退,呼吸循环衰竭进展可能更为迅速,需加强生命支持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