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遗尿可通过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水分管理、排尿训练、建立规律作息)、药物治疗(去氨加压素)、器械辅助治疗(报警器疗法)及心理支持来应对,一般治疗需依不同年龄调整,药物使用要遵医嘱,报警器疗法需配合,心理支持要关注不同年龄患儿心理状态给予鼓励。
水分管理:白天应充足饮水,每天摄入1000-1500ml左右,而晚间减少液体摄入,尤其是睡前2-3小时避免喝牛奶、果汁等液体,可降低夜间遗尿的发生概率。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水分摄入需遵循生长发育特点,幼儿期需保证基本生理需求的水分摄入同时注意晚间控制。
排尿训练:鼓励患儿白天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以增大膀胱容量。比如开始可每1-2小时排尿一次,之后慢慢延长至2-3小时一次,这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膀胱功能发育有促进作用,年龄较小的儿童训练时要更温和,循序渐进。
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患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作息规律,因为睡眠过深可能导致不能及时醒来排尿,不同年龄段儿童所需睡眠时间不同,婴儿期需12-16小时,幼儿期11-14小时,学龄儿童10-13小时,规律作息有助于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
药物治疗
去氨加压素:这是目前治疗夜间遗尿症常用的药物之一,它可以减少尿液的产生,增加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但对于低龄儿童需谨慎使用,因为其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且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评估患儿具体情况后决定,如患儿的肾功能等状况。
器械辅助治疗
报警器疗法:将报警器系在患儿的内裤上,当尿液浸湿内裤时,报警器会发出声响唤醒患儿。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患儿,但需要患儿和家长的配合,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要做好安抚工作,让患儿能够适应报警器的存在,并且要根据患儿的睡眠情况等调整报警器的使用,确保其有效性。
心理支持
关注患儿心理状态:夜间遗尿可能会给患儿带来心理压力,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变化,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让患儿树立治疗的信心。不同年龄的患儿心理特点不同,对于学龄前儿童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学龄儿童可以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感受并给予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