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是睾丸未按正常发育过程从腹腔下降至阴囊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分单侧或双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处理策略,出生6个月内可观察等待,6个月后至1岁内可考虑激素治疗,1岁以上应及时手术,治疗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并注意保持阴囊局部清洁卫生、关注心理状态及不同年龄护理重点。
一、隐睾的定义及现状
隐睾是指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从腹腔下降至阴囊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可分为单侧或双侧隐睾,其发生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下降异常等因素相关,男婴中约3%足月儿和30%早产儿会出现隐睾,但多数足月儿出生后3个月内睾丸可自行下降,早产儿则可能延迟至1岁内下降。
二、不同年龄段的处理策略
(一)出生6个月内的患儿
出生后6个月内,部分隐睾有自行下降的可能,可先进行观察等待,密切监测睾丸位置变化,因新生儿期至6个月内是睾丸自行下降的关键时间段,此阶段需保证患儿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哭闹等增加腹压的因素,以利于睾丸自然下降。
(二)出生6个月后至1岁内的患儿
若出生6个月后睾丸仍未下降,可考虑激素治疗,常用药物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但需严格遵循医嘱,因激素使用有一定适应证及潜在风险),通过促进睾丸下降来改善状况,此阶段治疗需综合评估患儿身体状况及激素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三)1岁以上的患儿
1岁以后睾丸自行下降的概率极低,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主要术式为睾丸下降固定术,一般建议在1-2岁时进行手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睾丸长时间处于腹腔或腹股沟等温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中,会影响睾丸生精功能,还会增加睾丸恶变的风险,手术能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恢复其正常生理位置,保障生殖系统正常发育。
三、治疗后的监测与注意事项
患儿接受治疗后,需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监测睾丸位置、发育情况及生精功能等。家长要注意保持患儿阴囊局部清洁卫生,避免外伤等情况,同时关注患儿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因为隐睾可能会对患儿日后心理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在进入学龄期后可能因生理特征与同龄人不同而产生心理压力,家长需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另外,不同年龄患儿的护理重点有所不同,婴幼儿期要特别注意避免尿布等对阴囊区域的不当压迫,学龄儿童则需提醒其避免剧烈运动对阴囊的撞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