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龋齿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口腔卫生状况不佳(儿童自身清洁能力弱、家长护理不到位)、饮食因素(糖分摄入过多、食物特性影响)、牙齿发育因素(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排列不齐)以及细菌因素(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作用)。
家长护理不到位:家长在儿童口腔护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部分家长可能忽视对小儿口腔的清洁。比如没有帮助幼儿正确刷牙,或者没有把握好刷牙的时间和方法,导致儿童口腔内的菌斑和食物残渣不能被有效清除。还有些家长可能没有及时纠正儿童不良的喂养习惯,如让儿童含着奶瓶入睡等,这会使牙齿长时间浸泡在奶液中,增加龋齿发生风险。
饮食因素
糖分摄入过多:小儿喜欢吃甜食,如糖果、巧克力、甜饮料等。过多的糖分摄入是导致龋齿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分会被口腔内的细菌发酵产酸,酸会破坏牙齿的牙釉质。例如,经常大量饮用含糖饮料的儿童,其牙齿表面更容易形成龋坏。有研究发现,儿童每天饮用含糖饮料超过3杯,患龋齿的几率比饮用较少含糖饮料的儿童高出数倍。
食物特性影响:一些食物的物理特性也与龋齿发生相关。比如黏性较大的食物,如软糖等,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不易被清除,延长了细菌作用于牙齿的时间,增加龋齿发生可能。此外,精细的碳水化合物,如精米、白面制作的食物,在口腔内更容易被分解为糖分,从而促进龋齿的形成。
牙齿发育因素
牙釉质发育不全:小儿在牙齿发育阶段,如果存在营养缺乏等情况,可能导致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釉质是牙齿外层坚硬的组织,发育不全的牙釉质结构比较疏松,更容易被酸侵蚀,从而增加患龋齿的易感性。例如孕妇在孕期营养摄入不足,可能影响胎儿牙齿的发育,导致小儿出生后牙齿牙釉质发育不良。
牙齿排列不齐:小儿牙齿排列不整齐时,牙齿之间容易存在不易清洁的间隙,食物残渣和菌斑容易堆积在这些间隙中,难以清除,进而引发龋齿。比如牙齿拥挤、虎牙等情况,会使口腔清洁难度增加,为龋齿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细菌因素
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是引发龋齿的关键微生物。这些细菌可以黏附在牙齿表面,利用糖类物质产酸,酸不断侵蚀牙齿硬组织,逐渐使牙齿脱矿,最终形成龋齿。在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定植和繁殖与龋齿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口腔中变形链球菌数量较多的儿童,患龋齿的概率显著高于变形链球菌数量少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