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主要宿主为啮齿类鼠类,传播途径包括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虫媒传播,临床特征有发热期三痛及全身中毒症状、低血压休克期血压下降出血加重、少尿期肾功能受损、多尿期防水电解质失衡、恢复期症状缓解但肾功能可能久恢复,儿童症状不典型需密切观察,老年人易病情进展快需加强监测管理,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可加重原发病要兼顾,预防要点为做好防鼠灭鼠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并做好防护、加强个人卫生进食洗净食物及呼吸道防护。
一、病原体与宿主
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其主要宿主动物为啮齿类,尤以鼠类为主,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是我国常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接触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如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2.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可引发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病毒经口腔或胃肠黏膜侵入人体。
4.虫媒传播:革螨等吸血节肢动物可携带病毒,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播给人。
三、临床特征
1.发热期:多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伴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中毒症状。
2.低血压休克期: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表现,同时伴出血倾向加重,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3.少尿期:尿量减少,肾功能受损,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4.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需警惕水电解质失衡。
5.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症状逐步缓解,但肾功能等可能需较长时间恢复。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症状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体温、尿量及精神状态,因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老年人:免疫力较低,易出现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风险高的情况,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基础疾病管理。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感染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需同时关注原发病控制及出血热相关表现,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五、预防要点
做好防鼠灭鼠工作,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鼠类进入室内。
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处理可能被污染物品时应做好防护(如戴手套)。
加强个人卫生,进食前彻底洗净食物,防止病从口入;在鼠类活动频繁区域,注意呼吸道防护,避免吸入气溶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