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血压状态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关;病理性低血压涉及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狭窄)、内分泌代谢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长期慢性感染、严重营养不良)以及药物、过敏等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因各自特点在不同病因下易出现低血压。
生活方式因素:长时间站立、久坐后突然站立等情况可能引发暂时性低血压。例如,一些人在久蹲后快速站起时,由于血液回流不畅,会出现短时间的头晕、眼花等低血压表现。
病理性低血压
心血管疾病
年龄病史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更容易因心血管疾病出现低血压。
具体病症: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收缩力明显下降,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可导致低血压。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输出量降低,也会出现低血压状况。
内分泌代谢疾病
年龄性别因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多见于各个年龄段,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的发病差异。老年人由于内分泌功能衰退,更容易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具体病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体内醛固酮等激素分泌不足,影响水盐代谢和血容量,导致血压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可出现低血压。
慢性消耗性疾病
年龄病史因素: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由于肿瘤消耗大量营养物质,身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可能出现低血压。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更易出现低血压相关表现。
具体病症:长期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会消耗身体能量,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血压降低。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由于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包括维持血管张力等,也会出现低血压。
其他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引起低血压。不同年龄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因药物导致低血压。例如,高血压患者服用过量降压药时,血压会明显下降。
过敏因素:严重过敏反应时,机体释放大量过敏介质,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无论哪个年龄段,严重过敏都可能迅速出现低血压,需要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