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属沙门菌属D群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具鞭毛无芽孢和荚膜,主要通过被污染水或食物传播水源污染易致暴发流行,典型表现有持续发热呈稽留热型、相对缓脉、全身及消化道症状、病程7-14日现玫瑰疹、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病原学检查伤寒杆菌培养是确诊关键血培养骨髓培养等骨髓培养阳性率高,血清学肥达反应有辅助诊断价值需动态观察抗体滴度变化,儿童患伤寒症状不典型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老年人患伤寒易现并发症病情重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基础疾病综合管理,基础疾病患者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影响兼顾基础疾病控制与伤寒针对性处理。
一、病原体与基本属性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typhi)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性疾病,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群,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具有鞭毛能运动,无芽孢和荚膜。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其中水源污染是引发本病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此外食物污染也可导致伤寒传播流行。
三、临床表现特征
1.发热表现:典型患者呈现持续发热,体温多呈稽留热型,体温可逐步上升至39~40℃,且发热持续时间较长。
2.脉搏特征:相对缓脉,即脉搏加快程度与体温升高幅度不成比例。
3.全身及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等,消化道症状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
4.皮疹表现:部分患者病程7~14日时皮肤可出现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褪色,数量不多且分批出现。
5.肝脾肿大:病程中可出现肝脾肿大现象。
四、实验室检查要点
1.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病原学检查:伤寒杆菌培养是确诊关键,包括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等,其中骨髓培养阳性率相对更高。
3.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血清凝集试验)有辅助诊断价值,但需动态观察其抗体滴度变化。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患伤寒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其机体免疫力及病理反应与成人有差异,需更细致监测体温、精神状态等。
老年人:患伤寒易出现并发症,病情相对较重,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基础疾病的综合管理,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伤寒病情的影响及伤寒治疗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
基础疾病患者: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在伤寒诊疗过程中,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与伤寒的针对性处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