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的处理需根据孕周等情况进行。一般要监测胎心、观察羊水性状;孕周≥37周可等待自然临产或引产;孕周<37周且胎儿存活时,要促胎肺成熟、预防感染、期待治疗(卧床休息等)、必要时抑制宫缩;特殊人群中早产儿需转新生儿科护理,高龄孕妇要更密切监测及个体化方案,有妊娠合并症孕妇要关注合并症影响并调整治疗。
观察羊水性状:注意观察羊水的颜色、量等,正常羊水是无色透明的,若羊水出现浑浊等异常情况可能提示胎儿有宫内缺氧等问题。
孕周相关处理
孕周≥37周:如果孕周达到或超过37周,胎膜早破可视为足月产,一般可等待自然临产,若超过12小时仍未临产,可考虑使用催产素等药物引产,促进分娩。
孕周<37周且胎儿存活
促胎肺成熟:对于孕周在24-34周之间的胎膜早破孕妇,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胎儿肺成熟,如地塞米松等,以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预防感染: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根据孕妇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预防宫内感染和产后感染等,因为胎膜早破后阴道内的细菌容易上行感染宫腔及胎儿。
期待治疗:尽量延长孕周,一般需住院卧床休息,采取左侧卧位,减少羊水流出,密切观察孕妇体温、胎心、宫缩等情况,定期进行B超检查了解羊水量、胎儿生长发育等情况。如果出现感染迹象等不适合继续期待治疗的情况则需及时终止妊娠。
抑制宫缩:对于有宫缩的孕妇,可使用抑制宫缩的药物,如利托君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孕妇生命体征等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早产儿相关:对于孕周较小的早产儿,出生后需转至新生儿科进行特殊护理,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可能面临呼吸窘迫、感染等多种风险,需要在新生儿科进行密切监测和相应的治疗,如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胎膜早破后,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等风险相对增加,需要更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更详细的产前诊断等检查,如羊水穿刺等,以了解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问题,同时在处理过程中要更加谨慎,综合评估孕妇和胎儿的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有妊娠合并症孕妇:如果孕妇合并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胎膜早破后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合并症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例如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胎膜早破后可能血糖控制更难,需要调整血糖控制方案,同时要确保胎儿的营养等状况,根据合并症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措施,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