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不同年龄段感染表现有别,相关人群需注意防护及定期检测。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例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约有40%-60%会在围生期感染乙肝病毒。这是因为在分娩过程中,婴儿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等;而在产后哺乳时,婴儿也可能通过摄入含有乙肝病毒的乳汁而被感染。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需要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如在孕期监测病毒载量,在婴儿出生后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器械等侵入性医疗器具,都可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播。例如,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操作中,如果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就可能造成乙肝病毒的传播。在医疗场所,必须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器械安全,以避免因血液传播乙肝病毒。
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因为在性行为过程中,可能会有体液(如精液、阴道分泌物)的交换,而乙肝病毒存在于这些体液中。在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大大降低性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性伴侣,建议进行乙肝相关检测,如果没有感染且没有保护性抗体,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在日常生活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长期密切接触,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也有可能造成乙肝病毒传播。因为这些物品可能沾染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健康人接触后如果皮肤或黏膜有破损,就可能感染乙肝病毒。所以,应避免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可能导致出血的个人物品。
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慢性化的概率较高;而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多数可以自行清除病毒,表现为急性乙肝,只有少数会发展为慢性乙肝。对于女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在怀孕等特殊时期需要特别关注母婴传播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阻断措施;男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在性生活中要注意防护措施,避免将病毒传播给性伴侣。有乙肝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乙肝相关检测,包括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和乙肝病毒DNA定量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