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属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有鞭毛能运动耐低温,主要通过污染水或食物传播,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含血常规、细菌学检查、肥达反应,治疗用抗生素,儿童、老年、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
一、定义
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二、病原体特征
伤寒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有鞭毛能运动,耐低温,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水源污染常引发爆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病例。
四、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持续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达39~40℃。
2.相对缓脉:发热时脉搏相对缓慢,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
3.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表情淡漠等,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
4.消化道症状:有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
5.玫瑰疹:病程7~14日,部分患者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
6.肝脾肿大:病程1周后可出现肝脾轻度肿大。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病情判断有参考价值。
2.细菌学检查: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者。
3.肥达反应:即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若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逐渐升高,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六、治疗
采用抗生素治疗,如喹诺酮类等药物(具体药物遵医嘱)。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肝肾功能等状况,选择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进展。
孕妇患者: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危害小的治疗措施,权衡治疗收益与风险。
八、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治疗患者,对带菌者进行管理,避免其从事食品、餐饮等行业。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保证饮水安全;注意食品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伤寒疫苗可提高人群免疫力,重点人群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等可考虑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