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属副黏液病毒科仅1血清型对外界抵抗力弱,传染源是患者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具传染性经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未接种疫苗儿童易感染病后获持久免疫,潜伏期有低热等,前驱期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及口腔麻疹黏膜斑,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从耳后发际渐延全身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恢复期皮疹按顺序消退留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诊断依流行病学史、典型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预防靠主动免疫接种疫苗和被动免疫接触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儿童接种需关注年龄健康状况及接触后评估,孕妇感染影响胎儿需防护监测。
一、定义与病原学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仅1个血清型,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加热56℃30分钟及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灭活,但在低温中能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患者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
2.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易感染,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2.前驱期: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发热第2~3天,在双侧近臼齿颊黏膜上可见直径约1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
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为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减轻。
四、诊断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麻疹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通过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病毒分离等明确诊断。
五、预防
1.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儿童应按免疫程序按时接种。
2.被动免疫:接触麻疹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发病,6天后注射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8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接种麻疹疫苗需关注年龄及健康状况,接种后需观察不良反应,若有发热、皮疹等异常及时就医;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接触麻疹患者后应尽快评估并采取预防措施。
孕妇:孕妇感染麻疹可能影响胎儿,孕期应做好防护,若接触麻疹患者需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防护及监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