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日常接触一般不传染;血液传播需健康人有皮肤黏膜破损且接触乙肝病人血液才可能;母婴传播可通过阻断措施降低概率;性传播可通过安全套降低风险;儿童应接种疫苗并避免接触感染源,成年人无抗体应接种疫苗、避免血液暴露和使用安全套,有基础病史人群要密切监测乙肝相关指标。
一、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一般的日常接触,如共同进餐、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等,通常不会传染乙肝。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弱,且一般的接触不会导致病毒进入健康人的血液系统。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没有皮肤黏膜破损等特殊情况下,单纯的日常接触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极低。
二、血液传播的具体情况
如果健康人有皮肤或黏膜的破损,接触了乙肝病人的血液,就有可能被传染。比如乙肝病人的血液通过伤口进入健康人体内,就可能引发感染。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除非有明确的血液暴露情况,像被乙肝病人使用过的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刺伤等。
三、母婴传播的情况
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期有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不过,现在通过母婴阻断措施,如在孕期给乙肝阳性母亲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及婴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等,可以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概率,使得大部分婴儿能够避免感染乙肝病毒。
四、性传播的情况
与乙肝病人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乙肝病毒有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因为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含有乙肝病毒,从而感染对方。所以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性传播的风险。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若家族中有乙肝病人,应及时按照计划接种乙肝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来预防乙肝感染。同时,要教育儿童避免接触乙肝病人的血液等可能的感染源,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老师要关注儿童的卫生习惯培养,减少感染风险。
成年人:成年人如果本身没有乙肝抗体,应及时检测乙肝五项,若没有抗体且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应接种乙肝疫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如有性行为,应使用安全套。对于有乙肝病人接触史的成年人,可检测乙肝五项,了解自身的乙肝感染情况和抗体状态。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其他肝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接触乙肝病人后更应关注自身乙肝相关指标的变化。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影响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抵抗能力,需要更密切地监测,如定期检测乙肝两对半、肝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