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的心血管综合征,未用降压药时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持续升高,发病机制复杂,具家族聚集性,为多基因遗传,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致发病,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女性及有高血压病史者需关注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血压。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它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血压呈持续升高状态。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例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环境因素都可能促使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性
1.遗传因素的作用
家族聚集性:大量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会显著增加。据统计,双亲均为高血压患者时,子女患原发性高血压的概率可高达45%;而双亲血压正常时,子女患原发性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左右。这提示遗传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或多基因的协同作用。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血压调节的各个环节,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交感神经系统等的功能,从而导致血压的异常升高。
遗传机制的复杂性: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并不是简单的孟德尔遗传方式,而是多基因遗传。多个基因的微小效应相互叠加,再加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会引发原发性高血压。例如,一些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相关的研究发现,某些ACE基因位点的变异会影响机体对血压的调节能力,增加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不同的基因位点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血压,如影响血管的收缩舒张功能、肾脏的钠排泄功能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如果家族中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他们相对普通人群更需要关注自身的血压情况,从儿童时期就应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对于女性而言,在孕期等特殊阶段,若家族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更要密切监测血压,因为孕期的生理变化可能会使血压更容易出现波动,而遗传因素可能会增加这种波动的风险。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制定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时,都应考虑到遗传背景,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控制血压。例如,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可能需要更加严格地限制盐的摄入,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他们对盐的敏感性更高,高盐饮食更容易导致血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