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具传染性,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虫媒,儿童需密切观察症状并避免接触鼠类,孕期女性要远离鼠类活动场所,有基础病史人群避免接触鼠类及污染环境,一般人群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接触不明啮齿类动物及其排泄物、注意食物清洁烹饪,从事相关工作者需做好个人防护。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性界定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体为汉坦病毒,具有明确的传染性,可在宿主动物(主要是啮齿类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
二、传播途径详述
(一)呼吸道传播
含汉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如尿液、粪便等)污染周围环境后形成气溶胶,人吸入该气溶胶即可被感染。例如,当鼠类在室内活动并留下含有病毒的排泄物,若室内通风不良,气溶胶在空气中积聚,人进入后便可能通过呼吸道吸入病毒而致病。
(二)消化道传播
人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病毒可通过消化道黏膜侵入人体。比如,鼠类接触过的食物未经过彻底清洁和烹饪就被食用,病毒就有机会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三)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到带病毒的鼠类血液或排泄物时,病毒可通过破损处侵入人体。像从事灭鼠工作的人员,若防护不当被鼠咬伤,就存在感染风险。
(四)母婴传播
感染汉坦病毒的孕妇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导致母婴垂直传播。
(五)虫媒传播
革螨、恙螨等节肢动物可作为传播媒介,携带病毒后叮咬人类,从而将病毒传播给人。
三、不同人群感染风险及注意要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其体温、精神状态等,若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且儿童应避免接触鼠类及其可能污染的环境,家长要加强对儿童活动区域的监管,减少感染几率。
(二)女性(孕期)
孕期女性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时,病毒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增加流产、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此孕期女性需格外注意远离鼠类活动频繁的场所,做好防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妊娠情况。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本身患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的人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基础病可能会加重,病情也会更为复杂,这类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污染环境,若出现疑似症状需尽快就医,以便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同时,更好地兼顾基础病的情况。
(四)一般人群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扫,防止鼠类栖息;避免接触不明来源的啮齿类动物及其排泄物;食用食物前要确保清洁卫生,彻底烹饪;从事可能接触鼠类工作的人员(如灭鼠人员等)需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