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途径包括动物源性及母婴、虫媒等,典型病例具发热期等阶段性病程,全球多地有流行且我国受影响较严重不同地区病毒型别有异,预防需防鼠灭鼠、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儿童要避免接触鼠类等并及时接种疫苗,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加重需密切监测及时就医。
一、病原体与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汉坦病毒分为不同血清型,如汉滩病毒、汉城病毒等,该病毒可感染人体并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传播途径
1.动物源性传播:主要通过鼠类等宿主动物传播,病毒可存在于鼠类的唾液、尿液、粪便中,接触被污染的气溶胶(如吸入含病毒的尘埃)、破损皮肤接触污染物、食入被污染的食物等均可导致感染。
2.其他传播途径:还可通过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传给胎儿)、虫媒传播(某些节肢动物可能携带病毒并传播)。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具有阶段性病程,包括:
发热期:多有发热症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等)、毛细血管损伤(表现为充血、出血、渗出水肿等,如球结膜充血、皮肤瘀点瘀斑等)及肾损害(尿蛋白等)。
低血压休克期: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表现,此期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等有关。
少尿期:尿量减少,可伴有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需警惕水电解质失衡。
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各项症状逐渐减轻、消失,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乏力、多汗等表现。
四、流行病学特点
全球分布:在全球多地有流行,我国是受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不同地区流行的汉坦病毒型别有所差异,如我国黑线姬鼠携带汉滩病毒主要在农村地区流行,褐家鼠携带汉城病毒主要在城市及农村边缘地带流行。
五、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通过设置防鼠设施、使用灭鼠药物等方式减少鼠类数量,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2.切断传播途径:处理鼠类污染物时应做好防护,如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食物要妥善保存,防止被鼠类污染。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重点人群如疫区居民、野外工作者等应按程序接种疫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好奇心强,需避免其接触鼠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家长应加强监管,若处于疫区且符合接种条件,应及时接种疫苗,接种时遵循儿童疫苗接种规范,关注接种后反应。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基础疾病者,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病情可能加重,需更密切监测体温、尿量、血压等指标变化,及时就医并告知基础疾病史,以便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并制定诊疗方案,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