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超六月引发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是病毒持续感染致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传播途径含母婴、血液、性传播,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携带者及有症状患者不同表现,诊断靠血清学、病毒学、肝功能检查,治疗核心是抗病毒需个体化,特殊人群中孕妇需母婴阻断,儿童要密切监测,老年人要注意药物影响及生活方式管理。
一、定义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超过6个月所引发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体内乙肝病毒持续复制,可导致肝脏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及纤维化,若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
二、病因与传播途径
(一)病因
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进而损伤肝细胞。
(二)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感染HBV的母亲在分娩时可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是我国慢性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2.血液传播: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不洁的纹身及穿耳等侵入性操作均可导致感染。
3.性传播:与HBV感染者无防护的性接触可引起传播。
三、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携带者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乙肝相关指标异常,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VDNA阳性,但肝功能正常。
(二)有症状患者
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不适等表现,病情较重者可有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肝掌、蜘蛛痣等体征。
四、诊断
(一)血清学检查
通过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检测初步判断是否感染HBV及感染状态。
(二)病毒学检测
HBVDNA定量检测可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及传染性强弱。
(三)肝功能检查
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评估肝脏炎症损伤程度。
五、治疗原则
治疗核心是抗病毒,抑制HBV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病毒载量等因素个体化制定,常用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临床指南,严禁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
需进行母婴阻断,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二)儿童
儿童感染HBV后,部分可能慢性化,需密切监测肝功能、HBVDNA等指标,关注病情发展,必要时早期干预。
(三)老年人
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需注意药物对肝脏的影响,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调整方案,同时加强生活方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