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常见症状初期有发热伴三痛三红及胃肠道症状,进展期有出血倾向、肾脏损害及多器官受损,处理包括一般的隔离休息、饮食调理,对症的发热物理或谨慎用药降温、出血避免创伤性操作合理用止血药、肾脏损害控入液量维持平衡,特殊人群儿童密切监护避免肾毒性药,老年关注心肾功能补液慢,孕妇谨慎评估母胎优先保母安全。
一、出血热的常见症状
(一)初期表现
以肾综合征出血热为例,初期多有发热症状,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持续3~7天不等,常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全身乏力、不适,食欲减退,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有颜面、颈部及上胸部潮红(即“三红”)表现。
(二)进展期表现
1.出血倾向:发病4~6天左右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还可能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便血、咯血等,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月经过多。
2.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尿量逐渐减少,严重时可发展为少尿、无尿,进而引发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等。
3.其他: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急促、心力衰竭等多器官功能受损表现。
二、出血热的处理措施
(一)一般处理
1.隔离与休息:将患者置于隔离病房,严格隔离,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利于机体恢复。
2.饮食调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足够热量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不能进食者可适当静脉补液。
(二)对症治疗
1.发热处理:体温<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若体温≥38.5℃且无明显出血倾向时,可谨慎选用对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影响小的退热方式,但需避免过度退热导致循环灌注不足,儿童患者应优先选择非药物降温为主,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凝血的退热药物。
2.出血倾向处理:避免进行创伤性操作,防止加重出血。对于明确有出血的情况,可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止血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循证依据,避免滥用。
3.肾脏损害处理:严格控制入液量,遵循“量出为入”原则,根据患者尿量、体温、体表丢失等情况计算补液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变化。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尿量、精神状态等,加强生命体征监护,注意避免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补液时需精准计算补液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患儿舒适度为标准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心肾功能相对较弱,处理时需更关注心肾功能变化,加强支持治疗,密切观察有无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3.孕妇患者:处理时需格外谨慎,充分评估母胎情况,优先保障母体生命安全,在用药选择上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各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