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心肌病有多种常见症状,包括劳力性或静息时的呼吸困难、劳累后发作的心绞痛、活动时的晕厥或接近晕厥、可能由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心功能减退导致的乏力以及晚期的心力衰竭表现,不同人群在各症状上有不同表现或受不同因素影响。
发生机制:多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是由于肥厚的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进而引起肺静脉压增高,肺淤血所致。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静息时呼吸困难,甚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在玩耍过程中较同龄人更容易出现气促;成年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如快走、爬楼梯等时就会感到呼吸急促。
心绞痛
发生机制:肥厚的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疼痛多在劳累后发作,部位多为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等,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但不像典型冠心病心绞痛那样有明确的规律。
年龄与性别影响:中青年患者相对较为多见,女性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影响,症状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心肌缺血导致的疼痛。
晕厥或接近晕厥
发生机制: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肥厚的室间隔使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导致心排出量突然减少,脑供血不足引起。也可能与心律失常有关,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者发生晕厥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因为晕厥可能导致意外损伤等情况,需要密切观察其活动情况,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晕厥的因素;成年患者在工作或生活中如果发生晕厥,可能会导致意外事件,如摔倒受伤等,需格外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防护。
心悸
发生机制:可能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等不适。
生活方式影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心悸症状,对于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来说,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
乏力
发生机制:由于心功能减退,心排出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全身乏力。患者常感觉体力不支,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病史相关:有肥厚性心肌病病史的患者,长期存在心功能受损情况,会持续出现乏力症状,需要定期评估心功能,根据病情调整治疗和生活方式。
心力衰竭表现
发生机制:晚期患者可出现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进而可发展为右心衰竭。左心衰竭时表现为肺淤血引起的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咳痰等;右心衰竭时表现为体循环淤血,如下肢水肿、肝大、颈静脉怒张等。
年龄差异:儿童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心脏功能不佳影响了身体的营养供应和正常代谢;成年患者则会出现明显的活动后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