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烈性肠道传染病具发病急传播快特点,病原体为革兰阴性的霍乱弧菌含O1群等血清群耐碱不耐酸,经口摄入被污染水源食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典型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米泔水样便可致脱水等,非典型可轻或无症状,诊断依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需补液及辅助抗菌药物,预防靠公共卫生管理和疫苗接种,儿童老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精准补液等。
一、定义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流行。
二、病原体
霍乱弧菌为革兰阴性菌,分为O1群和O139群等血清群,其中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是引发霍乱的主要病原体,该菌耐碱不耐酸,在碱性环境中易于生长繁殖。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经口摄入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如饮用被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海鲜等,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同血清群之间无交叉免疫。
四、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起病急骤,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粪便多呈米泔水样,无明显腹痛,患者可迅速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导致循环衰竭、休克等,儿童因体液调节能力弱,脱水进展往往更迅速。
2.非典型表现:部分患者症状较轻,仅表现为轻度腹泻或无症状带菌状态,但仍具有传染性。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如近期前往霍乱流行区、接触过霍乱患者等)、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通过粪便、呕吐物等标本进行霍乱弧菌的分离培养或核酸检测以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1.补液治疗:及时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是关键,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儿童需按体重精确计算补液量,避免过度补液或补液不足。
2.抗菌药物治疗:可辅助使用抗菌药物缩短病程,如多西环素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儿童应谨慎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纠正脱水。
七、预防措施
1.公共卫生管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与卫生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规范食品加工流程,避免食物被污染。
2.疫苗接种:对于高危人群可接种霍乱疫苗,增强人群免疫力,但疫苗保护效果有限,仍需结合其他防控措施。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体液总量占体重比例较高,感染霍乱后脱水进展快,需密切监测体重、尿量等指标,及时精准补液,避免因脱水导致严重并发症,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优先选择安全有效的补液方式。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感染霍乱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等,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关注心、肾功能变化,补液时注意速度和量的把控,避免加重心、肺负担。
3.孕妇:孕妇感染霍乱后,需特别关注胎儿状况,补液时要兼顾母体和胎儿的液体平衡,用药需谨慎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