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引起干槽症的因素包括创伤因素(拔牙时间过长、创伤过大致血凝块形成困难或不稳定)、感染因素(口腔细菌污染、术前口腔感染致细菌侵入或扩散引发感染)、患者自身因素(年龄因素、全身健康状况、吸烟习惯、口腔局部解剖因素影响血凝块稳定或修复)。
拔牙时间过长:拔牙过程中对牙槽骨的创伤较大,若拔牙时间持续较长,会使局部组织损伤加重,增加干槽症发生的风险。例如,复杂牙拔除时,手术操作时间长,对牙槽窝的扰动频繁且剧烈,破坏了局部的血液供应和组织的正常修复环境。
拔牙创伤过大:如拔除阻生智齿时,需要切开牙龈、去除部分骨组织等,创伤范围广,导致牙槽窝内血凝块形成困难或不稳定。过大的创伤会使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较多,影响血凝块的正常形成,进而影响牙槽窝的愈合,容易引发干槽症。
感染因素
口腔细菌污染:口腔内存在大量细菌,拔牙后若口腔卫生不佳,细菌容易侵入牙槽窝。例如,拔牙后未按照医嘱保持口腔清洁,食物残渣残留于拔牙创内,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细菌感染牙槽窝后,会破坏血凝块,干扰正常的愈合过程,增加干槽症的发生几率。常见的引起干槽症的细菌有厌氧菌等。
术前口腔感染:若患者在拔牙前口腔内存在炎症,如智齿冠周炎等,此时拔牙更容易导致感染扩散至牙槽窝。本身存在的口腔感染病灶中的细菌会在拔牙后进入牙槽窝,引发感染性炎症,影响血凝块的稳定和愈合,从而增加干槽症的发生风险。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因素:青壮年相对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干槽症。这是因为青壮年的代谢较为旺盛,拔牙后组织修复过程中对局部微环境的要求较高,若稍有不利因素影响,如血凝块不稳定等,就容易引发干槽症。而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组织修复能力下降,但相对来说其口腔内细菌等因素的影响可能相对青壮年较弱,所以干槽症发生率相对青壮年低一些,但也不可忽视。
全身健康状况: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的细菌更容易滋生繁殖,拔牙后感染的风险增加,从而容易发生干槽症。此外,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其自身的抗感染和组织修复能力受限,拔牙后也较易出现干槽症相关问题。
吸烟习惯:吸烟会影响拔牙创的愈合。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收缩血管,减少牙槽窝的血液供应,不利于血凝块的形成和稳定,同时还会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性,阻碍组织的修复过程,增加干槽症的发生可能性。例如,长期吸烟者拔牙后,牙槽窝内血凝块脱落的几率相对较高,进而引发干槽症。
口腔局部解剖因素:不同的牙齿拔牙后干槽症的发生率有所差异,与牙齿的解剖结构有关。例如,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干槽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下颌阻生智齿的拔除创伤较大,且其牙槽窝的形态、血液供应等因素相对不利于血凝块的形成和维持。此外,牙槽窝过大、骨壁较薄等局部解剖特点也会影响血凝块的稳定性,增加干槽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