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体温呈稽留或弛张热伴三痛、全身中毒症状及毛细血管损伤表现,低血压休克期在发热末期或退热时出现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少尿期尿量减少伴尿毒症、电解质紊乱与酸中毒表现,多尿期尿量增多分三期且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风险,恢复期症状渐消,儿童症状不典型需密切观察,老年人基础病多病情变化快要加强监测,孕妇需警惕对胎儿影响。
一、发热期
1.发热表现:体温多呈稽留热或弛张热,范围通常在39~40℃,持续3~7天,部分患者发热后期体温可逐渐下降但仍可能反复。
2.全身中毒症状: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这是由于全身小血管损害及周围组织水肿等原因所致;同时伴有乏力、纳差等表现,全身肌肉酸痛,尤其以腰背部、腿部较为明显。
3.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可见球结膜充血水肿,多呈片状或块状;皮肤会出现出血点,常见于腋下、胸背部,呈搔抓样、条索状;部分患者还可能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血尿等出血倾向。
二、低血压休克期
1.休克相关表现: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患者血压开始下降,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休克症状。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3天,若休克未能及时纠正,可能会危及生命。
三、少尿期
1.尿量减少:多在发热第5~8天出现,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
2.尿毒症表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道症状,还可能有头晕、头痛、嗜睡、烦躁、抽搐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因为肾功能受损,体内代谢废物蓄积所致。
3.电解质紊乱与酸中毒:可出现高钾血症(表现为心率减慢、心律失常等)、低钠血症(出现乏力、恶心、呕吐等)、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深快等)。
四、多尿期
1.尿量增多:一般在病程第9~14天,24小时尿量逐渐增多至2000ml以上,此期可分为移行期(尿量开始增多,但血尿素氮等仍可能升高)、多尿早期(尿量继续增多,氮质血症未见改善)、多尿后期(尿量逐渐恢复,水电解质紊乱逐渐纠正)。
2.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风险:由于大量尿液排出,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易出现脱水、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口渴、乏力、心悸等。
五、恢复期
1.症状逐渐消失:一般在病程第3~4周开始,患者发热、出血、中毒等症状逐渐消失,体力逐渐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仍有乏力、多汗等表现,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康复。
2.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需密切观察体温、尿量及精神状态变化,因为儿童对病情变化的耐受性相对较差,病情可能进展较快。
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脑血管意外等。
孕妇:需警惕对胎儿的影响,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因为流行性出血热可能导致孕妇出现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要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的诊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