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经粪-口传播,病原体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临床有持续发热等典型表现及儿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差异,实验室检查中血培养等可助诊断,主要用抗生素治疗,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需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粪便管理及接种疫苗来预防。
一、定义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临床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为特征。
二、病原体特征
伤寒沙门菌属沙门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数周,耐低温,但对热、消毒剂敏感。
三、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沙门菌污染的水源或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如饮用污染的水、食用污染的食物等可引发感染。
四、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病程中出现持续发热(体温可渐升至39~40℃,呈稽留热型)、相对缓脉(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表情淡漠等)、消化道症状(如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玫瑰疹(病程7~14日出现,多见于胸腹部,数量少且2~4日消退)、肝脾肿大等。
2.不同人群差异:儿童感染伤寒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热型不规则较多;老年人感染伤寒,并发症相对较多,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变化。
五、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培养是确诊的关键,病程1~2周阳性率较高;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有助于辅助诊断,若抗体效价逐渐升高有诊断意义。
六、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常用喹诺酮类等药物抑制伤寒沙门菌繁殖。治疗时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以患者舒适度为考量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合理用药,同时需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特点,如儿童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用药需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伤寒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加强病情监测,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且应避免不恰当的药物使用,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感染伤寒后易出现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等,需加强支持治疗,注重营养补充,密切关注器官功能变化,用药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3.其他特殊人群:孕妇感染伤寒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有基础疾病者感染伤寒,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伤寒病情的相互影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八、预防措施
1.饮食饮水卫生:确保饮用水安全,食物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尤其是可能被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2.粪便管理:加强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污染环境及水源,从源头阻断伤寒沙门菌的传播途径。
3.疫苗接种:可通过接种伤寒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尤其是高危人群,如从事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行业人员及疫区人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