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手术治疗、全身治疗和维护治疗。基础治疗有口腔清洁指导、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手术治疗包括牙周翻瓣术、植骨术、引导组织再生术;全身治疗包括抗生素辅助治疗和控制系统性疾病;维护治疗需定期复查和长期口腔保健。
龈上洁治:由专业牙医使用超声波洁牙机等设备去除牙龈上的牙结石、菌斑及色素等。通过超声振动产生的高频声波,使牙结石破碎并脱离牙面,此过程一般无明显疼痛,但对于敏感患者可能会有轻微不适。
龈下刮治:针对牙龈下方的牙结石和菌斑进行清除,使用比较精细的器械深入牙周袋内,刮除病变组织和牙结石。这一步骤对于控制牙周炎症、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手术治疗
牙周翻瓣术:当牙周炎导致较深的牙周袋且常规治疗难以清除病变组织时,可采用牙周翻瓣术。医生将牙龈切开并翻起,暴露牙根和牙周袋内壁,彻底清除袋内的牙结石、炎性肉芽组织等,然后将牙龈瓣复位缝合。该手术适用于牙周袋深度超过5mm且有复杂病变的患者。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术后需密切关注血糖控制情况,以促进伤口愈合。
植骨术:如果牙槽骨吸收严重,为了恢复牙槽骨的形态和功能,可进行植骨术。将骨移植材料植入牙槽骨缺损处,促进新骨形成。适用于牙槽骨吸收导致牙齿支持组织不足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植骨术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牙槽骨仍在发育中,要考虑植骨材料对其生长的影响。
引导组织再生术:利用生物膜等屏障材料,阻挡牙龈上皮和牙龈结缔组织细胞向根面生长,引导牙周膜细胞和牙槽骨细胞优先附着在根面,形成新的牙周附着结构。适用于有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要确保生物膜的正确放置和固定,以保证引导组织再生的效果。
全身治疗
抗生素辅助治疗:对于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可适当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等。但抗生素的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导致菌群失调等问题。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要更加谨慎,需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控制系统性疾病:如果患者伴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为高血糖会影响牙周组织的愈合和炎症控制。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使血糖稳定,有利于牙周炎的治疗和预后。
维护治疗
定期复查:牙周炎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口腔检查、牙周袋深度测量、菌斑控制情况评估等。通过定期复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如发现有少量牙结石残留或牙周袋复发等情况,可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督促其按时复查,关注牙齿和牙周组织的发育情况。
长期口腔保健:患者需要长期坚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同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加重牙周炎的病情,饮酒也可能对口腔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对于患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要继续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