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期正常出生后本应闭合未闭则致病,有症状、体征表现,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有介入和手术治疗方式,早期治疗预后好,延误可致严重并发症,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心脏动脉导管未闭的定义
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胎儿时期,动脉导管是连接肺动脉主干与主动脉弓的正常血管结构,通常在出生后不久会自然闭合,如果未能正常闭合则称为动脉导管未闭。
二、发病机制
胎儿时期,胎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动脉导管开放使得大部分右心室的血液能够直接流入主动脉,而不经过肺循环。出生后,肺开始通气和换气功能,肺血管阻力下降,体内前列腺素E的水平逐渐降低,促使动脉导管逐渐闭合。如果各种原因导致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就会引起病理生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小型动脉导管未闭: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
中型或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可能出现气促、多汗、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表现,由于体循环血量减少,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情况。
体征表现: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占整个收缩期与舒张期,常伴有震颤,脉压增大,可触及水冲脉等。
四、检查方法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动脉导管的形态、粗细以及分流量的大小等情况,能够明确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并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心导管检查:一般在必要时进行,通过心导管检查可以测定肺动脉压力、血氧含量等,了解血液分流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等。
五、治疗方式
介入治疗:适用于有适应证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通过介入封堵装置将动脉导管封堵,创伤小,恢复快。一般适用于直径合适的动脉导管未闭。
手术治疗:对于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儿,可采用手术结扎或切断缝合动脉导管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
六、预后情况
早期治疗预后良好: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合适的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预后通常较好,生长发育可以接近正常儿童,生活质量不受明显影响。
延误治疗的影响: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影响心脏功能,预后变差,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和婴儿:对于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发现的动脉导管未闭,需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心脏功能变化。由于新生儿和婴儿抵抗力相对较弱,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病情。
儿童及青少年:此阶段的患儿如果动脉导管未闭未得到治疗,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因心功能不佳而出现不适。同时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监测病情进展。
成人:成人时期发现的动脉导管未闭,也需要积极评估病情,因为即使是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也可能会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逐渐改变,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等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