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由汉坦病毒等引起具地区性季节性可多途径传播致多系统损害,肾综合征出血热分发热期等五期有对应表现,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后迅发呼吸衰竭,传播途径含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有不同特点,诊断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为支持对症依病期采取相应措施。
一、定义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等病毒引起的一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系统损害。
二、主要类型及临床表现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1.发热期:多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同时可能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情况。
3.少尿期:尿量减少,可能出现肾功能损害相关表现,如氮质血症等。
4.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但可能伴随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5.恢复期:各项指标逐渐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乏力、多汗等不适。
(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发热、呼吸道症状(如咳嗽、胸痛等),随后迅速出现呼吸衰竭,病情进展较迅猛。
三、传播途径
(一)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例如接触携带病毒的鼠类及其污染物后,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二)呼吸道传播
含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可感染。
(三)消化道传播
食用被感染动物污染的食物,病毒经消化道黏膜侵入机体。
(四)虫媒传播
革螨、恙螨等节肢动物可作为传播媒介,叮咬人体后传播病毒。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感染出血热后,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密切观察体温、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且要避免自行滥用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善不适。
(二)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感染出血热后病情可能更复杂,易出现并发症,如心脑血管并发症等。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关注基础疾病情况,若有基础疾病需特别留意其对出血热病情的影响,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出血热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因出血热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等而加重,需要更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并在治疗出血热的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注意药物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有鼠类接触史等)、典型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如白细胞计数变化、血小板减少等)、血清学检测(检测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等)、病毒核酸检测等,综合判断以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主要为支持对症治疗,根据不同病期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发热期进行退热等对症处理;低血压休克期进行补液、纠正休克等;少尿期进行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肾衰竭等;多尿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调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