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相关因素有毒株特性及生产工艺与杂质残留,个体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过敏体质者接种疫苗中成分易引发异常反应、免疫缺陷或功能低下者接种后应答难调控易现严重异常、疾病急性期接种易打乱免疫平衡致反应增加,且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异常反应。
一、疫苗相关因素
(一)疫苗毒株特性
麻疹疫苗所用毒株的毒力、免疫原性等特性可能影响。若毒株毒力相对较强,超出机体正常耐受范围时,可能引发异常反应。例如部分研究发现,某些特定毒株制备的疫苗在个别个体中引发严重反应的概率相对更高,这与毒株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相关,其在人体内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式可能超出常规情况。
(二)生产工艺及杂质残留
疫苗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环节若存在问题,如抗原提纯不彻底,残留的非特异性蛋白等杂质可能作为外源性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异常免疫反应。此外,生产环境中的污染物等也可能混入疫苗,进而引发机体的异常反应,这些杂质可能激活机体过度的免疫应答,超出正常免疫调节范围。
二、个体因素
(一)遗传易感性
个体的遗传背景决定了其免疫系统的特性。某些遗传变异可能影响机体对疫苗抗原的识别、处理及免疫应答的强度和类型。例如,携带特定免疫相关基因多态性的个体,在接种麻疹疫苗后,免疫反应的调控可能出现异常,从而增加异常反应发生的风险。比如研究发现,某些与免疫细胞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变异,会使个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过度或不足,引发异常反应。
(二)基础健康状况
1.过敏体质:本身属于过敏体质的人群,其免疫系统对外界物质的敏感性较高。麻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如疫苗辅料等,可能成为过敏原,引发过敏相关的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严重皮疹等。因为过敏体质者的免疫系统处于高度敏感状态,接触到疫苗中的过敏原后,会迅速启动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
2.免疫缺陷或功能低下:患有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免疫缺陷、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等)的人群,由于自身免疫防御功能存在缺陷,对疫苗的应答无法正常调控。接种麻疹疫苗后,机体不能有效识别和清除疫苗抗原,或者免疫应答失控,容易出现严重且持续的异常反应。例如,免疫缺陷患者接种疫苗后,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同时还可能因异常免疫激活引发自身组织损伤等异常反应。
3.处于疾病急性期:接种时处于发热、感染等疾病急性期的个体,机体整体状态不稳定,免疫系统处于应激状态。此时接种麻疹疫苗,可能干扰正常的免疫平衡,导致异常反应发生概率增加。因为疾病急性期机体的免疫内环境被打乱,疫苗接种进一步刺激免疫系统,容易引发超出正常范围的免疫反应。
(三)年龄因素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比成年人更易出现异常反应。例如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对疫苗抗原的应答方式与成年人不同,可能更容易出现过度或异常的免疫反应。新生儿和小婴儿的免疫调节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在接触麻疹疫苗后,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免疫因子的分泌等过程可能出现紊乱,从而导致异常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