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由HAV引起,儿童青少年易感,经粪-口传播,潜伏期15-50天,起病急,部分有黄疸,靠抗-HAVIgM诊断,对症支持治疗,接种甲肝疫苗等预防;乙型肝炎由HBV引起,任何年龄可感染,母婴传播重要,经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潜伏期6周-6个月,临床类型多样,靠乙肝病毒标志物诊断,慢性者有指征需抗病毒治疗,接种乙肝疫苗等预防,儿童乙肝防治需特殊考量。
年龄与感染风险:儿童和青少年对HAV易感性较高,而HBV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母婴传播是婴幼儿感染HBV的重要途径。生活方式上,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等;HBV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临床特点方面
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乙型肝炎潜伏期较长,一般为6周-6个月。
症状表现:甲型肝炎起病较急,多有发热、黄疸等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黄、皮肤巩膜黄染等;乙型肝炎临床类型多样,急性乙型肝炎部分患者也可出现黄疸等表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相对隐匿,可表现为乏力、腹胀、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年龄对症状的影响:儿童感染甲型肝炎后症状相对较轻,而成人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对于乙型肝炎,婴幼儿感染后容易慢性化,而成人感染后急性发病者居多。
诊断方法方面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检测血清中甲肝病毒抗体,如抗-HAV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标志物,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例如HBsAg阳性提示感染HBV,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等。不同年龄人群在诊断时需注意儿童乙肝感染的特殊情况,如母婴传播导致的乙肝感染在儿童时期的诊断和成人有所不同。
治疗原则方面
甲型肝炎: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因为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不需要抗病毒治疗。生活方式上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合理饮食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以促进身体恢复。
乙型肝炎: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有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患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等,但儿童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选择和时机等方面需要谨慎评估,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并且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指标。
预防措施方面
甲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甲肝疫苗进行预防,保护效果较好。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饮食卫生,如不吃生冷食物,喝开水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应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甲肝疫苗。
乙型肝炎: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乙肝的重要途径,所以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阻断。在生活方式上要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如使用安全套等,减少血液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