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女性易患心脏病,原因包括生理变化致心脏负担加重、基础心脏疾病妊娠诱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心脏问题及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其他因素影响,需重视产前检查,高危孕妇加强孕期管理以保障母婴健康。
一、生理变化导致的心脏负担加重
妊娠期女性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引发心脏病。首先,血容量会逐渐增加,一般在妊娠6-8周开始增多,32-34周达到高峰,较孕前约增加30%-45%,这就使得心脏需要泵出更多的血液来满足身体需求,长期的高血容量状态会加重心脏的工作负担。其次,心排出量也会增加,妊娠中期心排出量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较非孕期增加30%左右,心脏需要更努力地收缩来维持较高的心排出量,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另外,子宫增大也会使膈肌上升,心脏向左上方移位,大血管扭曲,这也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心脏发生病变的风险。
二、基础心脏疾病的妊娠诱发
先天性心脏病:如果孕妇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妊娠期由于身体生理变化带来的心脏负担加重,可能会诱发心脏病的发作。例如,房间隔缺损患者,在妊娠时右心负荷会显著增加,因为血容量增多和子宫增大使横膈升高,右心室压力进一步增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风湿性心脏病: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的孕妇,妊娠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会使心脏病变恶化。比如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孕妇,妊娠期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左心房压力进一步升高,容易诱发急性肺水肿等严重的心脏并发症。
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的心脏问题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当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脏后负荷加重。同时,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心脏前负荷也增加,这会导致心脏发生代偿性肥大,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就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引发心脏病相关的严重后果。
四、其他因素影响
年龄因素:高龄孕妇(年龄≥35岁)在妊娠期患心脏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孕妇的心脏功能储备下降,身体对妊娠生理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心脏方面的问题。例如,高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几率增加,而这又与心脏并发症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因素:如果孕妇在孕前就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等,会增加妊娠期患心脏病的风险。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功能,酗酒则可能导致心肌损害,这些因素在妊娠期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发心脏病。
既往病史因素:如果孕妇既往有心血管系统以外的一些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能间接影响心脏。糖尿病孕妇容易并发心血管病变,在妊娠期由于代谢紊乱等因素,会使心脏病变加重,增加患心脏病的可能性。
温馨提示:妊娠期女性应重视产前检查,密切监测心脏功能等相关指标。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高龄、有不良生活方式或其他高危因素的孕妇,更要加强孕期管理,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心脏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