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心脏病是移居高原人群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长期高原低氧环境引发,发病机制涉及肺血管收缩与重构、红细胞增多及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肌损伤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和右心衰竭体征,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预防需移居人群逐渐适应环境、定期体检,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心肺疾病人群需特殊关注与处理。
发病机制
肺血管收缩与重构:高原低氧环境使体内缺氧,导致肺血管收缩,长期的肺血管收缩会引起肺血管重构,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进而导致右心室后负荷加重。例如,研究发现高原地区居民肺小动脉肌化程度增加,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红细胞增多与血液黏稠度增加:高原低氧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心脏的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心脏的泵血负担加重。
心肌损伤:低氧环境下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心肌细胞可能受到损伤,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临床表现
症状
呼吸困难:早期多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这是由于心肺功能受损,气体交换障碍所致。
咳嗽:可能是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与肺淤血等因素有关。
心悸:心脏功能异常时,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等。
乏力:由于机体缺氧,全身代谢功能受影响,患者常感到疲倦、乏力。
体征
右心衰竭体征:如颈静脉怒张,这是因为右心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肝大且有压痛,是肝脏淤血的表现;下肢水肿,由于体循环淤血,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
诊断依据
病史:有长期高原居住史。
临床表现:出现上述呼吸困难、咳嗽等相关症状和体征。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显示右心室肥大、右心房肥大等改变,如电轴右偏、右心室高电压等。
胸部X线:可见肺动脉段突出,右心室增大等表现。
超声心动图:能更准确地评估右心室的大小、室壁厚度及功能等,是诊断高原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可发现右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等情况。
预防措施
对于移居高原人群:逐渐适应高原环境,避免短期内进入海拔过高且低氧严重的地区。例如,可以通过阶梯式上升的方式,让身体有一个逐步适应低氧环境的过程。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差,发生高原心脏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要特别注意儿童在高原地区的呼吸、心率等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儿童的心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低氧环境对其心肌等组织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所以对于移居高原的儿童,更要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减少低氧对身体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心肺功能可能已有一定程度的减退,在高原地区更容易受到低氧环境的影响而引发高原心脏病。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快速进入高原地区,到达高原后要注意休息,减少体力活动,定期监测心肺功能指标,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有基础心肺疾病人群:本身患有心肺疾病的人群在高原地区患高原心脏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这类人群应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是否前往高原地区,如果必须前往,要做好充分的医疗准备,携带必要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心脏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