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发的全身性严重感染性疾病,病因有致病菌因素及机体皮肤黏膜屏障受损、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临床表现包括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等、局部表现及严重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等,诊断依据为病原学检查(血培养等)、血常规及炎症标志物,治疗原则是抗感染(据病菌选药)和支持对症(维持平衡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密切监测病情及安全用药,老年人易现严重并发症需加强护理,基础疾病患者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治疗。
一、定义
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二、病因
1.致病菌因素: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不同人群易感染的致病菌有所差异,如新生儿败血症常见B族链球菌等感染。
2.机体因素:当人体皮肤黏膜屏障受损(如外伤、手术创口等)、免疫功能低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艾滋病等)时,易引发败血症,例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更易被致病菌侵袭导致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多有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部分患者体温不升;还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关节痛、肌肉痛等全身不适表现。
2.局部表现:若为皮肤黏膜部位感染引发的败血症,局部可见相应感染灶表现,如皮肤化脓性病灶等;若为肺部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可伴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3.严重并发症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还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如肝功能损害时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等,肾功能损害时出现少尿、无尿等。
四、诊断依据
1.病原学检查: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依据,若血培养检出致病菌可明确诊断;此外,还可根据感染部位进行相应标本的培养,如痰培养、尿培养等。
2.血常规及炎症标志物: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常明显升高。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如针对革兰阳性菌可选用青霉素类等药物,针对革兰阴性菌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药物;若为真菌性败血症,则需选用抗真菌药物。
2.支持对症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营养,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出现感染性休克时需积极抗休克治疗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发生败血症时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下降,发生败血症后病情相对复杂,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护理上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3.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本身免疫功能受影响,发生败血症时治疗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