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婴幼儿常见口腔念珠菌病,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不易擦除。家庭护理需保持口腔清洁,母乳喂养注意乳头卫生,饮食避免过烫或刺激性食物;医学干预包括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必要时全身治疗;特殊人群如早产儿、长期用药婴儿及母乳喂养母亲需特别注意;预防措施包括改善口腔卫生、避免滥用药物及增强免疫力;出现症状扩大、全身症状或治疗无效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症状,科学护理并规范治疗,确保婴儿健康。
一、认识鹅口疮
鹅口疮又称口腔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常见于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内的婴儿。其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如舌、颊、牙龈等)出现白色斑块,类似奶渍,但不易擦除,强行擦拭可能引起局部出血。该病与婴儿免疫力较低、口腔卫生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母乳喂养时母亲乳头感染等因素相关。
二、家庭护理措施
1.保持口腔清洁
母乳喂养后,可用无菌纱布蘸取温开水轻轻擦拭婴儿口腔黏膜,去除残留奶渍。
人工喂养婴儿需定期清洁奶瓶、奶嘴,使用沸水消毒或专用消毒器,避免交叉感染。
2.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若母亲乳头感染,需暂停直接哺乳,改用吸奶器吸出乳汁后喂养,同时对乳头进行抗真菌治疗(如遵医嘱使用外用抗真菌药物)。
哺乳前后需清洁双手,并确保乳头干燥,减少念珠菌滋生环境。
3.饮食调整
避免喂食过烫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黏膜损伤。
人工喂养时,可适当稀释配方奶,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三、医学干预方法
1.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制霉菌素混悬液、咪康唑凝胶等,需遵医嘱使用。
药物涂抹时需覆盖所有白色斑块区域,每日2~3次,疗程通常为7~14天,直至症状完全消失。
2.全身治疗(必要时)
若鹅口疮反复发作或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如早产儿、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及低体重儿
该类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鹅口疮易发展为全身性感染,需密切监测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避免自行用药,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
2.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婴儿
此类婴儿易继发真菌感染,需在调整原发病治疗方案的同时,加强口腔护理,并定期复查。
3.母乳喂养的母亲
若母亲存在真菌性阴道炎或乳头感染,需同步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期间建议暂停亲密接触,使用吸奶器维持乳汁分泌。
五、预防措施
1.改善口腔卫生习惯
定期清洁婴儿口腔,避免奶渍残留。
人工喂养器具需每日消毒,母乳喂养前清洁乳头。
2.避免滥用抗生素及激素
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减少对正常菌群的破坏。
3.增强免疫力
保证婴儿充足睡眠及营养摄入,适当户外活动(避免人群密集场所)。
六、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鹅口疮范围扩大至咽喉、食管等部位,导致吞咽困难或拒食。
2.伴随发热(体温≥38℃)、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全身症状。
3.治疗1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反复发作。
鹅口疮虽为常见婴幼儿口腔疾病,但需通过科学护理及规范治疗控制病情。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症状变化,避免自行用药或延误治疗,确保婴儿健康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