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是动脉非炎症性病变具管壁增厚变硬等特征分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相关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进展后不同部位有相应表现诊断靠超声CTMRI血管造影及血液检查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定期体检糖尿病患者严控血糖吸烟人群应劝导戒烟。
一、定义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其特征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且管腔狭窄。病理机制主要是动脉壁的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成分等发生改变,致使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出现异常。
二、分类
(一)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病变基础是动脉内膜下脂类物质沉积,进而形成粥样斑块,逐步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二)小动脉硬化
多由高血压等因素引发,主要表现为细小动脉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变硬,管腔狭窄。
(三)动脉中层钙化
较少见,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的中等动脉,表现为动脉中层有钙盐沉积。
三、危险因素
(一)年龄与性别
年龄是重要危险因素,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渐升高;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动脉硬化风险较同龄男性增加。
(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会损伤动脉内皮细胞,促使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2.高血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水平异常升高,易在动脉管壁沉积形成斑块。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4.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管收缩、血脂异常,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5.肥胖:超重或肥胖者易出现代谢异常,如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进而推动动脉硬化。
6.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活动会导致机体代谢功能下降,血脂、血糖等指标易出现异常,增加动脉硬化发生几率。
四、临床表现
早期动脉硬化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不同部位的动脉硬化会有相应表现。例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
脑动脉硬化: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障碍等,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出现偏瘫、言语障碍等。
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受累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乏力,休息后缓解),严重时可致肢体坏死。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测颈动脉、下肢动脉等部位的动脉硬化情况,观察动脉管壁厚度、管腔狭窄程度等。
2.CT及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管壁病变,如斑块的位置、大小等。
3.血管造影:是诊断动脉硬化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动脉管腔狭窄情况。
(二)血液检查
检测血脂(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糖等指标,了解患者代谢状态,协助评估动脉硬化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发生率升高,需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二)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关注血压、血脂管理,以降低动脉硬化相关并发症风险。
(三)吸烟人群
吸烟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劝导戒烟,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