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发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宿主为啮齿类临床有发热出血肾损害等表现病原属布尼亚病毒科我国主要流行汉滩和汉城病毒对紫外线乙醇碘酒等敏感传染源是啮齿类传播途径有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螨媒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分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诊断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遵循早发现等原则综合治疗预防包括防鼠灭鼠个人防护和疫苗接种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密切监测病情老年人防并发症孕妇兼顾母婴安全。
一、定义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宿主动物为啮齿类,临床上呈现发热、出血、肾损害等典型表现。
二、病原学
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依据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可分为多个血清型,我国主要流行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病毒对紫外线、乙醇、碘酒等消毒剂敏感,不耐热、不耐干燥。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啮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其中黑线姬鼠、褐家鼠为我国主要宿主动物。
2.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呼吸道传播(含病毒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螨媒传播(革螨等叮咬传播)。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四、临床表现
1.发热期:起病急,发热伴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颜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红”),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出血点等。
2.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伴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
3.少尿期:出现少尿或无尿,伴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
4.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若未及时补充水盐,可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症状体征逐渐消失,多数患者需1~3个月恢复。
五、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2~3周有鼠类接触史或疫区暴露史。
2.临床表现: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等典型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尿常规有蛋白尿、血尿等;血清学检测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或病毒抗原阳性可确诊。
六、治疗原则
遵循“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治疗”原则,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发热期需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低血压休克期需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少尿期需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多尿期需注意水盐平衡,防治继发感染;恢复期需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七、预防
1.防鼠灭鼠:通过环境治理、物理灭鼠、药物灭鼠等措施减少鼠类数量。
2.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做好食品保管,防止鼠类污染。
3.疫苗接种:接种汉坦病毒灭活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重点人群需接种。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由于免疫功能相对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密切监测体温、尿量、精神状态等,早期识别病情变化,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症状,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
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警惕休克、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孕妇:需兼顾母婴安全,及时评估病情对妊娠的影响,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密切监测胎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