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与尿道炎均为病原体感染引发,尿道感染包括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有相应临床表现,通过尿常规、尿细菌培养等诊断,一般治疗、抗感染等治疗,预后与预防各有情况;尿道炎分淋菌性和非淋菌性,有不同临床表现,通过分泌物涂片等诊断,相应治疗,预后与预防也各有特点。
尿道炎:狭义上是指淋球菌或非淋球菌引起的尿道炎症,广义上还包括其他病原体感染等情况。淋菌性尿道炎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由淋病奈瑟菌感染所致;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解脲脲原体等感染引起,也与不洁性生活相关。
临床表现
尿道感染: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还可出现耻骨上区疼痛、压痛,部分患者可有血尿,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儿童尿道感染可能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发热、哭闹不安、呕吐等表现。
肾盂肾炎: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外,还常有发热、寒战、腰痛、肾区叩击痛等全身及局部症状,儿童肾盂肾炎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尿道炎:
淋菌性尿道炎:潜伏期一般为2-10天,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尿道脓性分泌物、尿痛、尿道灼热感等,男性症状相对明显,女性症状可能较轻,部分女性感染后可无明显症状但仍可传播病原体。
非淋菌性尿道炎: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3周,症状相对淋菌性尿道炎较轻,主要表现为尿道刺痒、刺痛或烧灼感,可伴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易被漏诊。
诊断方法
尿道感染: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白细胞酯酶阳性等,儿童尿常规检查需正确留取标本,避免污染影响结果判断。
尿细菌培养:是诊断尿道感染的重要依据,可明确病原体种类及药敏情况,对于儿童要注意无菌操作留取标本。
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尿道感染儿童,可能需要进行超声、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以了解尿路结构有无异常,如有无尿路畸形等情况。
尿道炎:
分泌物涂片检查:淋菌性尿道炎可见中性粒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非淋菌性尿道炎可见尿道分泌物中白细胞增多,查不到淋球菌。
病原体检测:通过核酸扩增试验等方法检测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对于明确病因至关重要。
治疗原则
尿道感染:
一般治疗: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儿童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促进尿液排出。
抗感染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儿童用药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儿童的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剂型。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果存在尿路畸形等基础疾病,可能需要外科干预等治疗。
尿道炎:
淋菌性尿道炎: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期间需避免性生活,性伴侣也需同时检查和治疗。
非淋菌性尿道炎:选用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同样需要避免性生活,性伴侣也要同时治疗。
预后与预防
尿道感染:
预后: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儿童若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大多可治愈;但如果延误治疗或存在复杂因素(如尿路畸形等),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肾功能等。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儿童要勤换尿布,女性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憋尿等。
尿道炎:
预后:及时规范治疗,淋菌性尿道炎一般预后良好;非淋菌性尿道炎经规范治疗也大多可治愈,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附睾炎、盆腔炎等并发症。
预防:避免不洁性生活,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风险,对于淋菌性尿道炎可通过加强性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来预防,非淋菌性尿道炎同样需要注意避免高危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