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以高血压和蛋白尿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出现抽搐等危及母儿生命的情况。其发病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高血压、蛋白尿及其他严重时的相关症状;诊断需综合多方面判断,监测要密切关注母儿状况;处理原则包括一般处理、降压治疗、预防子痫和终止妊娠,对特殊人群如高龄、年轻子痫前期孕妇需特殊关注和处理。
一、发病因素
年龄:孕妇年龄过小(如小于18岁)或过大(如大于35岁),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相对较高。年轻孕妇可能存在胎盘发育等方面的不成熟问题,而高龄孕妇身体机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胎盘血液循环等,易引发子痫前期。
性别:无特定性别倾向,但妊娠这一特殊生理状态下女性易患。
生活方式: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肥胖、营养不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几率增加。例如,肥胖孕妇体内脂肪代谢等紊乱,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易导致血压异常等情况引发子痫前期;吸烟酗酒会损害血管,影响胎盘血供。
病史: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复发子痫前期的风险比无病史者高很多。另外,有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的孕妇,也更易出现子痫前期相关症状。
二、临床表现
高血压:孕妇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血压升高至少出现两次,间隔≥4小时。
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或者尿蛋白/肌酐比值≥0.3,或随机尿蛋白阳性。
其他表现:病情严重时孕妇可出现头痛、眼花、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若发展为子痫则会出现抽搐、面部充血、口吐白沫、深昏迷等表现;部分孕妇还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肺水肿等多器官功能受损的情况。
三、诊断与监测
诊断:主要依据孕妇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医生会详细询问孕妇的妊娠情况、既往病史等,通过测量血压、进行尿液检查(检测尿蛋白等)、血液检查(如肝肾功能、血常规等)、超声检查(了解胎儿生长发育及胎盘情况等)来明确诊断。
监测:对于已诊断为子痫前期的孕妇,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定期复查尿蛋白、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同时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通过超声检查观察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以及进行胎心监护等,以评估母儿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处理原则
一般处理:孕妇需要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左侧卧位,以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同时要密切监测母儿状态,间断吸氧等。
降压治疗:当孕妇血压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降压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不过这里仅需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服用指导等。
预防子痫:可使用硫酸镁等药物进行预防子痫发作的治疗。
终止妊娠:这是治疗子痫前期的有效措施。当孕妇病情严重时,如出现重度子痫前期经治疗24-48小时无明显好转、子痫控制后2小时等情况时,应及时终止妊娠,根据孕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如剖宫产等。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高龄子痫前期孕妇,要更加密切监测母儿情况,因为高龄孕妇本身合并其他并发症的风险较高,需要更谨慎地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年轻子痫前期孕妇要注意其未来再次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等人文关怀,提醒其定期产检,关注自身身体变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