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口腔卫生不良、烟草使用(吸烟、嚼烟)、酒精摄入、不良修复体、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以及遗传因素,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方式增加牙龈癌的发病风险,不同人群在各因素影响下患牙龈癌的风险存在差异。
一、口腔卫生不良
长期口腔卫生状况差,口腔内细菌滋生,如牙菌斑等,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增加牙龈癌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口腔卫生差的人群中牙龈癌的患病率相对高于口腔卫生良好的人群。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口腔卫生不佳,也可能为牙龈癌的发生埋下隐患;对于老年人,随着口腔自洁能力下降,若不注意口腔清洁,更易出现口腔卫生问题进而增加患病风险。
二、烟草使用
1.吸烟:烟草燃烧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会对口腔黏膜和牙龈组织造成直接的化学刺激和损伤。长期吸烟的人,口腔内环境处于持续的不良刺激状态,会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增加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性。男性长期大量吸烟相较于女性可能面临更高的牙龈癌风险,因为男性吸烟比例通常较高且吸烟量可能更大。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虽然直接吸烟情况较少,但二手烟暴露也会对其口腔健康产生潜在不良影响,增加未来牙龈癌等口腔疾病的发生风险。
2.嚼烟:一些地区有嚼烟的习惯,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长期接触牙龈组织,会显著增加牙龈癌的发病几率。比如某些特定地区长期嚼烟的人群中,牙龈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嚼烟的人群。
三、酒精摄入
过量饮酒会损伤口腔黏膜,削弱口腔的自我修复和防御功能,同时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干扰机体的正常生理代谢,影响细胞的稳定性,增加患癌风险。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牙龈癌的发病风险较非饮酒人群有所升高。在不同性别中,男性可能因饮酒量相对较大而受影响更明显;对于青少年和儿童,酒精是严格禁止接触的,因为饮酒会对其正在发育的身体造成多方面不可逆的损害,包括口腔和全身健康的损害;老年人若有过量饮酒史,也会增加牙龈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四、不良修复体
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口腔修复体,会长期机械性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反复损伤、炎症,长期的慢性刺激可能引发细胞的异常增生,最终导致癌变。例如,修复体边缘不贴合、过于锐利等情况,会持续摩擦牙龈,使牙龈处于持续的炎症状态,久而久之增加牙龈癌的发生概率。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因佩戴不合适的修复体而面临风险,老年人牙齿缺失后佩戴修复体若不合适更易出现这种情况;青少年若因特殊口腔情况佩戴修复体,也需要密切关注修复体是否合适以避免长期刺激。
五、病毒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能与牙龈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研究发现部分牙龈癌组织中存在HPV感染的迹象,HPV感染可通过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过程,导致细胞发生异常变化,增加癌变的可能性。在不同性别中,HPV感染导致牙龈癌的机制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HPV的途径和概率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感染,老年人则可能因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增加感染风险。
六、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易感性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牙龈癌。如果家族中有牙龈癌患者,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牙龈癌的风险可能会相对增加。遗传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基因表达和细胞生物学特性,使机体对致癌因素的易感性提高。在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中,需要更加注重口腔健康的监测和维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口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