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是一种非肿瘤性炎性病变,特征为膀胱黏膜上皮化生为腺上皮结构并伴有慢性炎症反应,病因未完全明确但与慢性感染、梗阻与结石、免疫因素及其他诱因相关。其典型症状包括膀胱刺激症状、血尿和排尿困难等,诊断方法涵盖尿常规、影像学、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抗生素、免疫调节剂、抗炎药物)、手术治疗(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及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老年、妊娠期女性及儿童患者需注意相应事项。多数患者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复发率较高,需长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及超声,症状复发时及时行膀胱镜检查及活检,以改善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
一、腺性膀胱炎的基本定义与病因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非肿瘤性炎性病变,特征为膀胱黏膜上皮化生为腺上皮结构,常伴有慢性炎症反应。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
1.慢性感染:长期尿路感染(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可能刺激膀胱黏膜,导致上皮化生。
2.梗阻与结石:膀胱出口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或异物可引发局部炎症,增加腺性膀胱炎风险。
3.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或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参与发病。
4.其他诱因:化学刺激(如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放射线暴露及遗传易感性也可能相关。
二、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伴下腹部或会阴部疼痛。
血尿(肉眼或镜下)常见,可能为间歇性或全程性。
排尿困难或尿不尽感,尤其在梗阻性病变患者中更明显。
2.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提示感染或炎症。
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可排除膀胱肿瘤,并观察膀胱壁增厚或占位性病变。
膀胱镜检查:直接观察黏膜病变,典型表现为滤泡样、乳头状或绒毛状改变。
病理活检:确诊依据,显示腺上皮化生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三、腺性膀胱炎的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抗生素:针对慢性感染,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疗程需足够(通常2~4周)。
免疫调节剂:对免疫相关患者,可考虑使用干扰素等增强局部免疫功能。
抗炎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疼痛及炎症反应。
2.手术治疗:
经尿道电切术(TURBT):适用于病变局限、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切除异常黏膜。
膀胱灌注:术后局部灌注化疗药物(如丝裂霉素)或免疫抑制剂,降低复发风险。
3.生活方式调整:
增加饮水量(每日2000~3000ml),促进尿液稀释及冲刷作用。
避免辛辣食物、酒精及咖啡因摄入,减少膀胱刺激。
定期排尿,避免憋尿,降低膀胱内压力。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需评估前列腺增生等合并症,必要时联合治疗。
药物选择需考虑肝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2.妊娠期女性:
膀胱镜检查及手术需谨慎,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如抗生素)并密切监测。
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加重症状,需心理支持及症状管理。
3.儿童患者:
需排除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如膀胱输尿管反流)。
药物治疗需权衡利弊,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五、腺性膀胱炎的预后与随访
1.预后: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复发率较高(约20%~30%),需长期随访。
2.随访建议:
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及超声,监测病变进展。
症状复发时及时行膀胱镜检查及活检,排除恶性转化可能(腺性膀胱炎恶变率<1%)。
腺性膀胱炎的诊疗需结合病因、症状及个体化因素,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定期复查,以改善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