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憩室是尿道周围与尿道相通的囊性腔隙,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病因,临床表现有排尿异常、局部肿块、尿道分泌物、血尿等,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治疗原则是手术治疗(主要)和保守治疗(缓解症状,难根治)。
病因
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尿道结构异常导致,比如尿道周围的腺体发育异常等,使得局部形成与尿道相通的囊袋样结构,这种情况在一些儿童先天性尿道发育异常中可能出现,女婴相对男婴可能有一定的先天性发病差异,因为女性尿道解剖结构特点与男性不同,先天性因素导致的尿道憩室在女性中相对更易发生。
后天性因素:
创伤:尿道的外伤,如骑跨伤等,可能导致尿道组织损伤后形成与尿道相通的憩室,这种情况在有尿道外伤病史的人群中需重点考虑,不同年龄因生活方式不同,外伤风险不同,比如儿童可能因意外摔倒等造成尿道外伤相对较少,而成年男性可能因职业等原因更易发生骑跨伤等导致后天性尿道憩室。
感染:反复的尿道感染可能引起尿道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腺管阻塞,进而形成憩室,感染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的诱因不同,儿童可能因卫生习惯等因素,成年人群可能因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等因素增加感染风险,从而增加尿道憩室的发病几率。
临床表现
排尿异常: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情况,这是因为憩室占据尿道周围空间,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排尿时费力、尿不尽等,成年患者可能更明显地感觉到排尿不畅。
局部肿块:在尿道部位可触及肿块,尤其在挤压等情况下可能更明显,女性患者可能在会阴部等尿道相关部位触及异常肿块,男性患者也可在相应尿道区域触及,不同性别因尿道解剖位置不同,肿块触及的部位有差异。
尿道分泌物:部分患者可能有尿道分泌物,尤其是在憩室合并感染时,分泌物可能增多,不同年龄人群分泌物的性状等可能有一定区别,儿童患者若出现尿道分泌物需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血尿: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血尿,多因憩室内黏膜摩擦等原因导致,不同年龄血尿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儿童血尿可能更需排查是否有先天性尿道异常等情况。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等方式初步判断尿道周围是否有异常肿块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的配合程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更好地协助配合检查。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初步观察尿道周围的结构情况,了解是否有囊性结构与尿道相通,对于儿童等适合超声检查的人群较为适用,超声检查无辐射,相对安全。
尿道造影:通过向尿道内注入造影剂,观察尿道及周围憩室的情况,能更清晰地显示憩室的位置、大小等,不同年龄人群进行尿道造影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造影剂等使用情况,儿童需考虑其身体对造影剂的耐受等。
尿道镜检查:直接观察尿道内及憩室开口情况,能明确憩室的具体位置等,是较为直接的诊断方法,但对于儿童等可能需要在麻醉等情况下进行,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明确诊断的尿道憩室,一般需要通过手术切除憩室,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手术需更谨慎考虑,要充分评估手术对其生长发育等的影响,成年患者手术相对更常规,但也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
保守治疗:适用于一些症状较轻且暂时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但保守治疗一般仅能缓解症状,难以根治,比如对于一些感染引起症状的患者,可先通过抗感染等治疗缓解症状,但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同年龄患者保守治疗的效果及后续处理需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