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是感染乙肝病毒6个月内发生的感染,病程短、起病急、多有明显消化道症状等,HBsAg等阳性持续短,大多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较好;慢性乙肝是病毒持续感染超6个月,起病隐匿,HBsAg等情况不同,需根据情况抗病毒治疗,预后较差,儿童、老年、孕妇等特殊人群有各自不同情况需特殊关注和处理。
一、感染时间及病程方面
急性乙肝:是指人体感染乙肝病毒(HBV)后6个月内发生的乙肝感染,病程相对较短,免疫系统通常有机会尝试清除病毒。一般起病较急,常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较为明显的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
慢性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超过6个月,机体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起病往往相对隐匿,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急性期症状,或者急性期症状不典型,在体检等情况时才被发现,病情可缓慢进展,部分患者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二、病毒标志物方面
急性乙肝: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在感染后3-6个月内可逐渐消失,同时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也多为短期存在,且抗-HBs(乙肝表面抗体)可出现阳性,提示机体开始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若机体免疫清除能力强,可出现HBsAg转阴,抗-HBs转阳,实现乙肝的临床治愈。
慢性乙肝: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HBeAg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而抗-HBs多为阴性,因为机体未能有效产生保护性抗体来清除病毒。
三、治疗策略方面
急性乙肝:大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因为多数急性乙肝患者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而自愈。例如患者出现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可适当使用保肝药物辅助恢复肝功能,一般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观察病毒清除情况和肝功能恢复情况。
慢性乙肝: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毒载量、肝功能、肝脏影像学等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符合抗病毒指征,如HBVDNA阳性、ALT升高(高于正常上限2倍以上)等情况,通常需要长期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四、预后方面
急性乙肝:预后相对较好,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极少部分会发展为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预后相对较差,部分患者病情会逐渐进展,有较高的肝硬化、肝癌发生风险,需要长期随访监测,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来改善预后。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乙肝后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于儿童急性乙肝,同样需要密切监测病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多数儿童急性乙肝也有自愈可能,但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标志物等;对于慢性乙肝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决策需要更加谨慎权衡,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以及病情进展风险等多方面因素。
老年患者:老年人体质较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急性乙肝时恢复相对较慢,发生重症肝炎等严重情况的风险可能更高;对于慢性乙肝老年患者,病情进展可能更为隐匿,而且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也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孕妇患者:急性乙肝孕妇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和母婴传播情况,因为乙肝可能会在母婴传播过程中传染给胎儿;慢性乙肝孕妇则需要更加严格地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同时在孕期要监测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和孕期不同阶段来综合考量治疗方案,以保障孕妇健康和降低胎儿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