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正常位置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的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其发生与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等密切相关,病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外伤、胎膜早破、双胎妊娠、长时间仰卧位、高龄、吸烟及药物滥用、血栓倾向等,特殊人群需针对性预防与监测,临床处理需根据剥离面积和母儿状态选择期待治疗或紧急剖宫产,产后需仔细检查胎盘并监测相关指标。
一、胎盘早剥的定义与临床特征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属于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腹痛、子宫张力增高及胎心率异常,严重时可导致胎儿窘迫、早产甚至母儿死亡。其发生机制与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及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等密切相关。
二、胎盘早剥的主要病因及科学依据
1.血管病变
1.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子痫或慢性高血压患者,胎盘螺旋动脉痉挛或硬化导致底蜕膜螺旋小动脉栓塞,引发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形成血肿并促使胎盘从子宫壁剥离。研究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早剥风险较正常孕妇增加3~5倍。
1.2.慢性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栓形成,增加胎盘早剥风险。一项队列研究指出,慢性肾病孕妇胎盘早剥发生率是健康孕妇的2.8倍。
2.机械性因素
2.1.外伤:腹部直接撞击(如车祸、跌倒)或宫腔内操作(如羊膜腔穿刺)可能导致胎盘边缘血窦破裂,引发剥离。数据显示,腹部外伤后24小时内胎盘早剥发生率可达12%~15%。
2.2.胎膜早破:胎膜破裂后羊水快速流出,子宫腔内压力骤降,子宫收缩增强,可能引发胎盘与子宫壁错位剥离。研究显示,胎膜早破孕妇胎盘早剥风险增加2.3倍。
3.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
3.1.双胎妊娠:第一胎娩出后,子宫迅速收缩导致第二胎胎盘附着处静脉压升高,易引发剥离。双胎妊娠胎盘早剥发生率是单胎的3~4倍。
3.2.长时间仰卧位:妊娠晚期孕妇仰卧位时,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子宫静脉压升高,可能诱发胎盘早剥。建议孕妇避免长时间仰卧,优先左侧卧位以改善静脉回流。
4.其他高危因素
4.1.高龄孕妇(≥35岁):卵巢功能减退导致胎盘着床部位血供不足,增加胎盘早剥风险。
4.2.吸烟及药物滥用: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可卡因等物质可引起血管痉挛,减少胎盘血流,研究显示吸烟孕妇胎盘早剥风险增加1.8倍。
4.3.血栓倾向: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异常,易形成胎盘后血栓,导致剥离。
三、特殊人群的预防与监测建议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需严格监测血压(目标值<140/90mmHg),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评估胎盘位置及血流,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时立即就医。
2.多胎妊娠孕妇:孕晚期需增加产检频率(每周1次),密切监测胎动及子宫张力,避免剧烈活动。
3.有胎盘早剥病史者:再次妊娠时需提前进行遗传咨询,评估子宫瘢痕愈合情况,孕中期可考虑宫颈环扎术预防早产。
4.长期卧床孕妇:需定期翻身(每2小时1次),使用气垫床减少局部压迫,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四、临床处理原则
1.轻型胎盘早剥(剥离面积<1/3):若母儿状态稳定,可期待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及胎心监护;若出现胎儿窘迫或凝血功能障碍,需立即终止妊娠。
2.重型胎盘早剥(剥离面积≥1/3):无论孕周多少,均需紧急剖宫产,同时准备输血及凝血因子纠正DIC。
3.产后监测:胎盘娩出后需仔细检查胎盘完整性,若发现残留需行清宫术;产后24小时内需监测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预防产后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