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急性炎症,感染部位主要为膀胱,表现为膀胱刺激征,全身症状不明显,尿液常规检查尿白细胞增多,无或有少量红细胞,无白细胞管型,尿培养菌落计数一般为10CFU/ml左右,短疗程抗菌药物治疗预后良好;尿路感染包括肾盂肾炎等,累及上、下尿路,肾盂肾炎除膀胱刺激征外有全身症状,尿液常规检查有白细胞管型,尿培养菌落计数多在10CFU/ml以上,病情较轻者口服抗菌药物疗程10-14日,较重者静脉用药,不彻底治疗易反复发作转为慢性肾盂肾炎影响预后。
一、定义与感染部位
急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的急性炎症,主要感染部位为膀胱。多由大肠埃希菌等细菌经尿道上行感染引起,女性因尿道短而直,更易发生。
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可累及上尿路(肾盂、肾实质)和下尿路(膀胱、尿道)。上尿路感染中肾盂肾炎较为常见,其感染途径除上行感染外,还可通过血行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急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征,即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有灼热感,部分患者可出现耻骨上膀胱区疼痛、压痛,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女性患者在性生活后易诱发,儿童急性膀胱炎可能表现为排尿时哭闹、尿频等,需注意与其他小儿泌尿系统疾病鉴别。
尿路感染(以肾盂肾炎为例):除了有膀胱刺激征外,还常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以上,甚至可达39℃-40℃。同时,腰部可有酸痛、叩击痛,上输尿管点(腹直肌外缘平脐处)、中输尿管点(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有压痛。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尿液常规检查
急性膀胱炎:尿白细胞增多,多在(+)-(+++),可伴有红细胞,一般无白细胞管型。尿细菌学检查可发现致病菌。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尿白细胞明显增多,可有白细胞管型,这是肾盂肾炎与膀胱炎的重要鉴别点之一,同时尿红细胞也可增多,尿细菌学检查同样可找到致病菌。
尿培养
急性膀胱炎:尿培养菌落计数一般为10CFU/ml左右,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等。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尿培养菌落计数多在10CFU/ml以上,且可能为多种病原菌感染,血行感染引起的肾盂肾炎有时血培养也可发现致病菌。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急性膀胱炎:一般无异常影像学表现,除非是复杂的膀胱炎,如存在膀胱结石、膀胱憩室等基础疾病时,可能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膀胱内异常结构,但对于单纯性急性膀胱炎,影像学主要用于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对于急性肾盂肾炎,超声检查可能发现肾脏体积增大、实质回声改变等;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肾脏形态、有无脓肿形成等,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如肾周脓肿等。
五、治疗原则及预后方面的不同
治疗原则
急性膀胱炎:一般采用短疗程抗菌药物治疗,如单剂疗法(复方磺胺甲噁唑单剂,或氧氟沙星单剂)或3日疗法(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治疗后需复查尿常规和尿培养以确保治愈。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病情较轻的肾盂肾炎可口服抗菌药物治疗,疗程一般为10-14日;病情较重的患者需静脉应用抗菌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等,治疗过程中需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且治疗后随访时间相对较长,需多次复查尿培养等。
预后
急性膀胱炎:一般预后良好,经过规范治疗多可迅速治愈,但若不及时治疗或反复发生,可能迁延为慢性膀胱炎。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及时治疗的肾盂肾炎多数可治愈,但若治疗不彻底,容易反复发作,转为慢性肾盂肾炎,进而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影响患者预后,尤其是儿童患者,反复的肾盂肾炎可能影响肾脏的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