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结石是沉积于牙齿表面或修复体上的矿化或部分矿化的菌斑及软垢,其形成过程分三阶段,主要成分为磷酸钙,分为龈上结石和龈下结石;牙结石具有机械刺激、菌斑滞留、牙槽骨吸收、影响美观等危害;去除方法包括专业洁治术(超声洁治、手工刮治、喷砂洁治)和家庭维护方法(机械清洁、牙线/间隙刷、漱口水);特殊人群(孕妇、糖尿病患者、血液疾病患者、儿童)洁治需注意相关事项;预防与长期管理需定期检查、控制饮食、戒烟、管理系统性疾病。
一、牙结石的定义与形成机制
牙结石是沉积于牙齿表面或修复体上的矿化或部分矿化的菌斑及软垢,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钙磷盐逐渐沉积形成。其形成过程分为三阶段:菌斑生物膜形成→软垢沉积→矿物质沉积矿化。主要成分为磷酸钙(约占70%~80%),其次为磷酸镁、碳酸钙及有机物。牙结石可分为龈上结石(位于牙龈缘以上,肉眼可见)和龈下结石(位于牙龈缘以下,需探针检查)。
二、牙结石的危害
1.机械刺激:结石表面粗糙,持续摩擦牙龈,导致牙龈红肿、出血,长期可引发牙龈退缩。
2.菌斑滞留:结石为细菌提供附着场所,加剧牙周组织炎症,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因素。
3.牙槽骨吸收:龈下结石的毒性产物可破坏牙周膜,导致牙槽骨水平型或垂直型吸收,最终引发牙齿松动脱落。
4.美观影响:前牙区牙结石沉积可导致牙齿变色、缝隙增大,影响社交自信。
三、牙结石的去除方法
1.专业洁治术
1.1.超声洁治:利用高频振动洁牙机工作头,通过水雾冷却及空化作用去除龈上结石,效率高且对牙面损伤小。临床研究显示,超声洁治后牙龈指数(GI)和菌斑指数(PLI)显著降低(P<0.05)。
1.2.手工刮治:使用锐利刮治器(如Gracey刮治器)手动去除龈下结石,适用于牙周袋较深或超声器械难以到达的区域。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损伤牙周组织。
1.3.喷砂洁治:通过高压气流将碳酸氢钠或甘氨酸粉喷向牙面,去除色素及细小结石,常用于吸烟者或正畸患者。研究证实,喷砂后牙面光滑度提升30%~40%,菌斑再附着率降低。
2.家庭维护方法
2.1.机械清洁:每日使用软毛牙刷(刷毛直径≤0.18mm)及含氟牙膏刷牙2次,每次≥2分钟,配合Bass刷牙法(45°角刷毛指向牙龈沟)。电动牙刷可提高清洁效率,研究显示其菌斑清除率比手动牙刷高21%。
2.2.牙线/间隙刷:每日使用牙线清洁邻面,牙周袋深度≥4mm者需使用间隙刷。临床观察表明,规范使用牙线可使邻面龋发生率降低40%。
2.3.漱口水:含氯己定(0.12%~0.2%)或西吡氯铵的漱口水可辅助抑制菌斑形成,但需避免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牙面着色或味觉改变)。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孕妇: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易加重牙龈炎症,需在孕中期(14~27周)进行专业洁治,避免早期流产或晚期早产风险。
2.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牙周组织愈合能力下降,洁治前需评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建议≤8%时进行操作。
3.血液疾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需提前输注血小板或应用止血药物,避免洁治后出血不止。
4.儿童:乳牙列期(3~6岁)以家庭清洁为主,恒牙萌出后(6~12岁)可每半年进行一次预防性洁治,避免过度刺激牙髓。
五、预防与长期管理
1.定期检查:成人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高风险人群(如吸烟者、糖尿病患者)缩短至3~6个月。
2.饮食控制:减少高糖、高黏性食物摄入,避免频繁进食导致菌斑酸化。
3.戒烟:吸烟者牙结石沉积速度比非吸烟者快2~3倍,戒烟可显著降低牙周病风险。
4.系统性疾病管理: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减少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导致的牙龈增生风险。